喝茶是很多人的日常,但买茶时总免不了犯愁,怎么判断手里的茶是真茶还是假茶,新茶和陈茶到底有怎样的区别,春茶、夏茶、秋茶哪个口感更好,其实,茶叶的“身份密码”就藏在它的形态、香气、滋味里。本文从科学角度,一步步拆解茶叶识别的关键技巧,避开选茶误区。

一、真假茶鉴别,先搞懂“真茶”的定义
首先要明确,真茶特指从山茶科属常绿树(学名为Camellia sinensis(L)Kunt ze,即茶树)新梢加工而成。那些用其他植物鲜叶冒充茶叶销售的,才是“假茶”。不过要注意,像苦丁茶、银杏茶、人参茶、罗布麻茶、桑茶、老鹰茶、柿叶茶、杜仲茶、拘杞茶、甜叶菊茶,这类由药用植物芽叶制成的饮品,虽不是真茶,却属于“其他类茶”,还有一些“ 茶”, 虽含有茶, 但掺入数量不等的药用植物叶拼制而成, 如糯米茶、减肥茶、戒烟茶等,这些都是日常习惯的叫法,也不属于“假茶”。

要区分真假茶,可从四个维度入手:
首先,“感官审评”,这是最直观的方法。观察干茶的外形色泽,绿茶该有翠绿、嫩绿等鲜活色调,红茶需乌润、棕红,乌龙茶则是砂绿、褐绿,如果叶色混杂、失真,比如出现异常的碧青色,就要警惕。同时闻香气,真茶有清香、栗香、甜香或花香,若有异味或气味怪异,大概率有问题。
此后进行“开汤湿评”,用开水冲泡后,观察茶汤颜色、品尝滋味、闻热香气、查看泡开的叶底(即“叶底”),但凡少了该茶类应有的色、香、味、形,就可能是假茶或掺假茶。

再者,“形态特征”,泡开的茶叶藏着关键线索。将泡过1-2次的叶底用冷水漂在白瓷盘里,真茶的叶片边缘有明显锯齿,且靠近叶片基部的锯齿会逐渐变稀疏,叶脉呈网状,主脉清晰,支脉不会直接延伸到叶片边缘,而是在3/4处向上弯折,与上一支脉连接成波浪形态,此外,芽和嫩叶的背面还会有银白色的茸毛,少了这些特征,就可能是假茶。
其三,“内部结构”,如有条件,可把叶片切成薄片放在显微镜下,真茶的叶组织里有草酸钙星状结晶,叶细胞间还能看到枝状的石细胞,没有这些结构的,就不是真茶。

最后,“成分测定”。针对感官审评难以分辨的情况,专业的鉴定机构,还会进行试验检测。真茶中含有茶氨酸、咖啡碱、儿茶素等特有成分,通过仪器检测这些成分的有无或含量,就能精准鉴别。
有些试验并不是必须用到专业仪器,有些测试非常简单,比如,用刀具在泡开的叶底上划一道痕,滴上氯化铁(FeCl₃)溶液,若出现黑色,说明含有茶多酚,或取1克茶叶,用80%酒精煮沸5分钟,过滤后取少量提取液,加入1%香荚兰素浓盐酸溶液,若立即呈现鲜艳红色,说明茶多酚充足,是真茶。若红色浅或无红色,就可能是假茶或掺假茶。
二、新陈茶鉴别,从色香形味看“新鲜度”
通常来说,当年加工的茶叶是新茶,隔年及以上的就是陈茶。两者的差别主要靠感官判断,在于外形、色泽、滋味和香气里。
外形上,新茶的条索紧实,陈茶存放久了,条索会慢慢变松散,色泽变化更明显,绿茶新茶是青翠、嫩绿的,经过一段时间储存,受空气中氧气和光线的作用,会逐渐变得枯灰,红茶新茶乌润有光泽,陈茶则会变成灰褐色,失去润泽感。

滋味和香气的差别更易感知,新茶入口醇爽或鲜爽,像春天的露水般清新,陈茶的鲜爽味会慢慢减弱,喝起来有些“滞钝”,滋味也变淡薄。香气上,新茶的清香尖锐提神,陈茶因为香气物质被氧化、缩合或挥发,会变得低闷,还可能带点浊味。不过要注意,若陈茶的保存条件好(比如密封、避光、防潮),这些差别会缩小,甚至不易分辨。

三、春、夏和秋茶鉴别,季节决定茶叶“性格”
我国茶叶产区四季分明,按采摘季节可分为春茶、夏茶、秋茶,它们的“性格”差异很大,从春茶开采到小满前是春茶,小满到立秋是夏茶,立秋到茶园封园是秋茶。
春茶是一年里的“优等生”,春季温度适中,雨雾多、云雾缭绕,茶树经过秋冬两季的休养生息,新梢芽叶长得肥壮,色泽翠绿,叶片柔软,幼芽上还覆盖着细密的毫毛,尤其是早期春茶,内含物质丰富,口感鲜爽、香气浓郁,往往是当年绿茶里的佳品。

夏茶则带点“小脾气”,夏天炎热、光照强,茶树新梢长得快,能溶解到茶汤里的水浸出物减少,氨基酸含量也下降,导致滋味不如春茶鲜爽,香气也变弱,反而带苦涩味的花青素、茶多酚含量升高,不仅让茶叶出现紫色芽头,成茶色泽不均,喝起来还会有明显的苦涩感。
秋茶是“温和派”,秋季气候介于春夏之间,但茶树经过春夏两季的采摘,新梢里的内含物质减少,叶片大小不一,叶底泛黄,滋味和香气都变得平和,没有春茶的鲜爽,也没有夏茶的苦涩,适合喜欢清淡口感的人。
四、高山茶和平地茶鉴别,“好喝”与“好看”的选择
常听人说“高山出好茶”,高山茶和平地茶的差别,既在外形,也在口感。
外形上,高山茶园土壤肥沃、昼夜温差大,长出的茶叶芽叶肥壮、茎杆粗、叶片厚,节间(茎杆上叶片之间的距离)也长,干茶颜色不会特别翠绿,平地茶则相反,芽叶瘦弱、叶片薄、茎杆细小,节间短,看起来有些“未老先衰”,干茶色泽反而更鲜亮。

内质上,高山茶的优势更明显,内含物质丰富,香气高,即使放凉了也能闻到持久的“冷香”,滋味浓厚,耐冲泡,茶汤清澈明亮,不过泡开后的叶底容易泛浅白,而平地茶的叶底会泛乌或嫩绿,看起来更美观。也正因如此,才有“平地茶好看,高山茶好喝”的说法——选茶时若更看重口感,高山茶是优选,若偏爱外观,平地茶也有其特点。
五、有机茶和无公害茶的关系,“金字塔”里的等级
有机茶、绿色食品茶、无公害茶,不是“同一类茶”,而是像“金字塔”一样分等级,有机茶是塔尖,绿色食品茶在中间,无公害茶是塔基(基本要求)。
有机茶的标准最严格,不仅要符合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IFOAM)的《有机生产和加工基本标准》,还要达到欧盟EEC2092/91有机产品标准,它的产地必须无任何污染,鲜叶按有机农业体系种植,加工、包装、储藏、运输过程中不能接触任何化学品,最后还要经过有机食品认证机构颁证,才算真正的有机茶。

绿色食品茶执行的是中国农业部的行业标准,更侧重“国家性”,标准比有机茶宽松一些,无公害茶是最基础的要求,只要按相应生产技术标准种植加工,经认定是安全食品即可。简单说,有机茶一定是安全的,但安全的茶不一定是有机茶,无公害茶是安全茶的“入门款”。
六、窨花茶和拌花茶鉴别,别把“掺花干”当“窨花茶”
花茶是我国特有的再加工茶,核心工艺是“窨制”,利用茶叶吸附异味的特性,用精加工后的“茶坯”和鲜花一起窨制,还会经过“提花”工艺,最后剔除失去花香的花干,这才是真正的“窨花茶”(俗称“窖花茶”)。
但有些茶会“鱼目混珠”,比如低级花茶里掺少量花干增色,或用未经窨花、提花的低档茶叶,掺入窨制过的花干冒充花茶,这类茶被称为“拌花茶”。它只是“形似花茶”,茶叶本身的品质没变化,也没有窨花茶的花香。

鉴别方法很简单,捧一把茶闻香气,窨花茶有浓郁的天然花香,拌花茶只有茶味,几乎没有花香,用开水冲泡后更明显,窨花茶头泡花香扑鼻(提花的作用),二泡、三泡仍有花香(窨制的效果),拌花茶或掺了香精的茶,头泡可能有淡淡的或刺鼻的香味,二泡后香气就基本消失了,而且香精茶的香气会让人觉得闷浊,没有天然花香的柔和舒适。
七、劣变茶的识别,这些茶千万不能喝
劣变茶是指品质严重受损,甚至对健康有害、失去饮用价值的茶,常见的有霉变茶和异味茶。
霉变茶很好认,干茶条索松散,表面有灰白色霉点,严重时茶条会结成霉块,色泽枯暗或泛褐,干闻时没有茶香,甚至有霉气,用开水冲泡后,热嗅能闻到明显霉味,茶汤暗黄或泛红,尝起来也有霉味,严重的会让人恶心,泡开的叶底也呈深暗或暗褐色。这类茶含有有害物质,绝对不能喝。

还有些茶会有烟、焦、酸、馊等异味,比如烟煤味,多是加工时用木柴或煤燃烧干燥,烟味渗入茶叶,干闻和冲泡后都能闻到,尝起来也带烟味,异气味可能来自包装袋的油墨、木箱,或与其他有气味的物品混放吸收的味道,酸馊味则是茶叶加工不及时,堆闷发酵导致的,干闻不明显,热嗅时酸馊味会凸显,严重的即使复火(再次烘干)也无法消除。这些异味茶不仅口感差,还可能影响健康,同样不建议饮用。
其实,茶叶的品质判断,本质是“看它是否符合本身的特性”——真茶有真茶的形态和成分,新茶有新茶的鲜爽,好茶有好茶的香气和滋味。掌握这些识别技巧,下次选茶时,就能轻松避开误区,找到适合自己的那杯茶。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