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茶的科普类知识:类别、成分、泡饮门道与礼仪大揭秘

绿茶:不发酵茶,制作时未经发酵过程,较多地保留了鲜叶内的天然物质,其干茶色泽和冲泡后的茶汤、叶底以绿色为主调,有西湖龙井、碧螺春、竹叶青等。

红茶:全发酵茶,发酵程度较高,茶性温和,以“红汤红叶”为主要特征,香气甜醇,代表性品种有祁门红茶、正山小种、滇红等。

乌龙茶:半发酵茶,兼具绿茶的清香和红茶的醇厚,做青是其关键工艺,形成了独特的香气和韵味,如铁观音、大红袍、凤凰单丛等。

黑茶:后发酵茶,在微生物等作用下进行后发酵,茶叶颜色呈黑褐色,汤色红浓,如普洱茶、六堡茶、安化黑茶等。

白茶:微发酵茶,制作工艺简单,不炒不揉,萎凋和干燥是主要工序,以毫香、清甜为特色,有白毫银针、白牡丹、寿眉等。

黄茶:微发酵茶,在加工过程中进行闷黄,使茶叶形成“黄叶黄汤”的特点,滋味醇厚回甘,如君山银针、蒙顶黄芽、霍山黄芽等。

茶具选择:

1绿茶:适合用透明玻璃杯,可欣赏茶叶在水中舒展的姿态和嫩绿的汤色。

2红茶:常用白瓷茶壶或茶杯,能更好地展现红茶红亮的汤色,也可搭配奶、糖等饮用。

3乌龙茶:一般用紫砂壶或盖碗,紫砂壶透气性好,能提升茶的韵味;盖碗则方便闻香和观察汤色。

4黑茶:可用粗犷、大气的陶瓷壶,有助于黑茶醇厚滋味的释放,也利于煮茶。

水质:以山泉水为上,纯净水、矿泉水次之。自来水因含有消毒剂等杂质,可能影响茶味,如需使用,可静置或过滤后再用。

水与茶的比例:一般来说,绿茶1:50左右,即1克茶叶用50毫升水。红茶、乌龙茶1:30至1:40。黑茶1:20至1:30。

冲泡技巧:

1温杯:冲泡前用热水冲洗茶具,起到清洁和提高茶具温度的作用,利于激发茶香。

2注水:冲泡绿茶、白茶等细嫩茶叶,采用沿杯壁轻柔低斟的方式;冲泡乌龙茶等可适当提高注水高度,以更好地激发香气。

3出汤:根据茶叶特性和个人口味掌握浸泡时间,及时出汤,避免茶叶长时间浸泡使茶汤过浓、苦涩。

喝茶礼仪:座位安排,主泡者应坐在泡茶器具的正后方,客人则坐在主泡者对面或两侧,遵循以右为尊的原则。

奉茶顺序:先给长辈、贵客奉茶,从右向左依次进行。接茶礼节:双手接过茶杯,微微点头表示感谢。如果茶杯有杯柄,应右手持柄、左手托杯底。

品茶姿态:轻嗅茶香,再小抿一口,让茶汤在口腔中稍作停留,感受滋味后慢慢咽下,不要大口吞咽或发出声音。

主人礼仪:

1茶叶选择:根据客人的口味和喜好准备茶叶,若不了解,可选择常见且受众广的如铁观音、龙井等。

2茶具清洁:确保茶具干净、无污渍、无破损,在泡茶前用热水烫洗茶具,进行清洁和温杯。

主人礼仪:

1泡茶手法:泡茶时动作要轻柔、优雅,避免粗暴操作。注水时不宜过满,7-8分满为宜。

2奉茶顺序:遵循先客后主、先尊后卑的原则,按顺时针方向依次奉茶。如果是在圆桌,可从主宾开始。

客人礼仪

入座规矩:主人邀请后再入座,注意坐姿端正,不要跷二郎腿或随意晃动身体,保持安静,不要大声喧哗。

客人礼仪

接茶方式:双手接过茶杯表示尊重,如果茶杯有杯柄,右手持柄、左手托杯底;无杯柄则双手捧杯。

客人礼仪

品茶动作:先轻嗅茶香,再小啜一口,让茶汤在口腔中停留片刻感受滋味,不要大口吞咽或发出声音。若要表达对茶的赞赏,可适当点头或轻声称赞。

客人礼仪

添茶回应:主人添茶时,可行叩指礼表示感谢。长辈给晚辈添茶,晚辈可五指并拢轻敲桌面;晚辈给长辈添茶,长辈可单指轻敲桌面;平辈之间,可用食指和中指并拢轻敲。

语言交流:喝茶时可适当交流,但不要谈论过于沉重、敏感或不适当的话题,应以轻松、愉快的茶事话题为主。

手机使用:尽量避免频繁看手机,如需接听电话或处理紧急事务,应先向大家致歉,然后到不影响他人的地方进行。

环境维护:保持喝茶环境的整洁,不要随意丢弃垃圾或杂物。如果不小心打翻茶杯等,应及时道歉并协助清理。

此外,还有再加工茶,如茉莉花茶等花茶,以及紧压茶等特殊茶类。还有自制养生茶,如红枣桂圆枸杞茶等等。

茶,这片神奇的东方树叶,承载着千年历史与深厚文化。从种类繁多的茶叶分类,到精细考究的冲泡之法,再到蕴含其中的社交礼仪与养生智慧,它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喝茶,是自我充电,自我修复的人生课题。愿大家今后在繁忙日常中,能慢品香茗,以茶润心,让这缕茶香驱散疲惫,引领我们探寻内心的宁静,开启一场场与自我、与自然对话的美妙旅程,尽享茶韵悠长。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