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辨古树茶真不真?新茶容易看,陈茶得琢磨

前阵子跟几个茶友围炉煮茶,我随手端起桌上刚开的冰岛新茶,抛了个问题:“你们说,辨一款当年的冰岛古树真不真,难吗?”

话音刚落,老周就放下茶杯摆手:“简单!我一喝就知道——真冰岛那冰糖甜是绕着舌头转的,仿的甜得发飘,咽下去就没影了。”旁边的小林倒没那么笃定,摩挲着杯沿说:“熟的山头还行,要是没喝过的新山场,心里就没底了。”

其实他俩说的都在理。我喝了十几年茶,也觉得当年的新茶辨真假,真不算难事儿。只要你平时喝得多,心里有套自己的品饮标尺——比如知道冰岛该有清凉感,昔归得带点菌子的鲜醇,再对着网上靠谱的口感描述核对核对,基本不会看走眼。

可要是换成存了三五年的陈茶,哪怕是老茶客,也得皱着眉琢磨半天。为啥新茶和陈茶的辨别难度,差这么多?

新茶好辨,赢在“一眼看穿”的山头脾气

名山古树茶最金贵的,就是它从山场里带出来的“脾气”——这脾气在新茶时期最鲜活,跟刚出锅的菜似的,热乎气里全是本味,想藏都藏不住。

就像去年春天我喝的冰岛老寨头春,刚泡开就有股清冽的甜香飘出来,第一口茶汤滑进喉咙,舌根立马泛起凉丝丝的甜,那是老茶树才有的“冰糖韵”,不是靠工艺能硬加的;还有易武刮风寨的新茶,喝着总带点深山里的“野劲儿”,蜜香里裹着树叶的清新,像刚从茶林里走出来似的。这些特征太鲜明了,就像年轻人脸上的朝气,一眼就能记住——昔归的“菌子香”、勐库的“高扬花香”、曼松的“蜜韵”,都是新茶时期的“身份证”。

更有意思的是,现在市场也在帮着“放大”这张身份证。毕竟新茶好卖,供应商们都在工艺上花心思:有的会微调杀青温度,让山头香更突出;有的把控揉捻度,让滋味更直接。结果就是,只要你喝过真的,再喝仿品就像吃了加了糖精的水果,总觉得差了点“真味”。

陈茶难辨,困在“捉摸不透”的转化迷局

可茶叶一存进茶仓,这“身份证”就开始慢慢模糊了。

去年冬天,我翻出2018年存的易武茶,泡开后愣了——当年那股冲鼻的蜜香没了,换成了淡淡的木质香,喉咙里的甜也变得沉了,不像新茶时那么跳脱。我一开始还以为是存坏了,赶紧找老茶客看,人家喝了才说:“这是正常转化,易武茶存久了,蜜香会沉成木调,甜劲儿藏在汤里更耐品。”

这就是陈茶难辨的第一个坎:转化没有标准答案。冰岛的冰糖甜存三年会变成什么样?是更甜润,还是带点枣香?有兰花香的山头茶,存一年半载会不会变成药香?没人能说准——因为转化全看“天时地利”:原料里的茶多酚多不多、当年杀青是轻是重、存茶的地方潮不潮,哪怕是同一批茶,分开放在昆明和广东,三年后喝着都不一样。

更麻烦的是,咱们茶友对陈茶的认知,基本是“断档”的。平时聊古树茶,说的都是新茶的口感:“今年冰岛比去年甜”“昔归的菌香更浓了”,可没人会细聊“这茶存五年后该是什么味”。就像你只见过一个人20岁的样子,过了十年再见到,哪怕他就站在你面前,你也未必敢认——没有陈化后的“参考系”,就算喝到陈茶,也不知道它是不是真古树该有的样子。

还有个隐性问题:现在有些新茶,看着“山头味”足,其实是“透支”了转化潜力。去年我就踩过坑,买过一款勐库茶,新茶时花香浓得晃眼,喝着特别惊艳,结果存了一年再喝,香气散了大半,汤也变得寡淡。后来才知道,那茶为了突出花香,杀青偏轻,内含物质没锁住,根本经不起存。等它变成陈茶,你喝着觉得不对,却没法判断:是它本来就是假的,还是存坏了,或是天生就没转化力?

辨茶说到底,还是“走心”二字

其实不管新茶陈茶,辨真假的核心从来没变——靠嘴喝,靠身体记。

要是你刚入门,别想着靠“感觉”赌运气。找那种敢给你看茶山实况、愿意跟你聊转化的茶商,比如我常去的那家,每次新茶到了,都会拿去年的陈茶一起泡,让你对比着喝;或者拉上懂茶的朋友一起去,他喝一口能告诉你:“这茶的涩感退得慢,像老古树的底子。”

还有句老生常谈的话,得再提一句:好茶不一定贵,但过分便宜的“古树茶”,一定有猫腻。去年有人给我推99块钱的“冰岛古树”,我泡了尝了尝,甜得发腻,根本没有冰岛的清冽感——这种茶,就算存十年,也变不成真冰岛。

说到底,辨茶就像识人。新认识的人,你能记住他的模样和脾气;相处久了,才知道他的本性。茶也一样,新茶时记牢它的“山头脾气”,存茶时多留意它的变化,日子久了,不用别人说,你自己一喝就知道:“嗯,这茶对味儿。”

要是你平时也存茶,要不要我帮你整理一份**“存茶记录卡”模板**?把新茶时的香气、滋味记下来,日后对比陈茶,心里也能更有谱。​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