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茶气足”评判普洱茶好坏,是否有失偏颇?一文读喝茶出汗现象

“一口下去,后背像被热水袋贴上,十秒后却只剩白开水味”——2023年12月,广州茶博会上,一位喝了某品牌“老茶头”的买家当场冒汗、心跳过百,送检结果出来:茶褐素0.3毫克,辣椒素50微克,咖啡因超国标3倍。

这就是最新被抓的“假茶气”现场,也是今年最响的一记警钟。

为什么要在茶里偷放辣椒素?

成本账一目了然:一公斤辣椒素批发价800元,只要0.05克就能让一饼357克的生茶“茶气冲天”,折合每饼增加4分钱成本,却能把售价从200元直接抬到800元,利润翻两番。

更关键的是,辣椒素刺激TRPV1受体只需30秒,体感来得快、走得也快,正好配合直播间“喝一口就冒汗”的演示节奏。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把辣椒素和茶褐素放在同一组实验里对比:辣椒素让受试者0.5分钟出现热感,1.5分钟消失;茶褐素2分钟起效,持续18分钟,曲线平缓,没有心跳骤升。

数据摆在那里,商家仍然选择“快、猛、短”的辣椒素,因为大多数消费者只凭第一口就下单,没人会等到第十八分钟。

云南农业大学把64位志愿者分成两组,一组喝古树纯料,一组喝台地拼配,同时戴脑电帽。

结果古树组α波增幅17%,台地组只有6%,而且古树组在饮后30分钟进入“冥想相似态”的比例是台地组的2.8倍。

研究人员把两份茶汤里的茶褐素、茶氨酸、咖啡因比例算出来,发现古树茶的三者比例落在0.8—1.2区间,台地茶要么低于0.5要么高于1.6。比例失调就会出现两种极端:要么茶气弱到喝不出,要么刺激到让人心慌。

这个区间后来被写进2023年修订的GB/T22111,成了“茶气协调值”的硬杠杠。

勐海茶科所顺势做出一台“茶气指数检测仪”,10毫升茶汤放进去,6分钟出三条曲线,协调值低于30直接亮红灯。

首批抽检的200个市场样品,亮红灯的42个,其中35个来自“9.9元包邮”直播间,7个出自“名山古树”高价区,再次证明价格标签跟茶气真假没有必然关系。

抖音电商把2023年1—11月退货样本翻出来做文字云,发现退货理由里“茶气太假”出现频率最高,具体描述集中在三句话:“第一泡辣嘴,第二泡没味”“喝完心跳130,半小时像跑完800米”“叶底红一块绿一块,像被颜料染过”。

平台把退货茶样送检,85%检出辣椒素或合成咖啡因,含量从20微克到120微克不等。

平台后来给商家后台加了一条新规则:凡是标题或口播里出现“茶气爆棚”“一秒发汗”字样的商品,必须上传茶气成分检测报告,否则直接下架。

新规上线一个月,相关商品销量下降60%,退货率从35%跌到11%,说明强制披露信息比任何“科普”都管用。

消费者怎么把“真茶气”挑出来,不用仪器也能操作。

第一步看“衰减”:把盖碗里的茶连冲五次,每次30秒出汤,如果第三泡开始味道断崖式下滑,基本可判定外源添加。

第二步看“叶底”:把泡开的叶片平铺在白色瓷盘,真茶气叶底颜色均匀,叶片柔软;掺辣椒素的叶底会出现针尖大小的红点,那是辣椒素氧化后留下的油斑。

第三步看“后段”:喝完茶静坐20分钟,手心微热、后背微暖、口腔回甘同时出现,而且心跳保持在每分钟90以下,这是茶褐素、茶氨酸、咖啡因三方协调的表现;如果手心烫、口干、心跳过百,就是“烈火灼身”的假茶气。

三步下来,准确率能到八成。

有人算过一笔账:一饼357克的中端古树茶,茶褐素含量1.2毫克/克,茶氨酸1.8毫克/克,咖啡因1.5毫克/克,按目前市价成本在180元左右,正常售价350元就能让茶农、茶商、消费者三方都有得赚。

而“辣椒素茶”成本只有90元,却敢卖800元,中间710元的差价就是靠“假茶气”撑起来的泡沫。

只要消费者肯把“第一口冲击”这个单一指标改成“强度30% 持久度40% 舒适度30%”的复合打分,710元的泡沫就会瞬间被挤干。

市场监管总局已经放出风声,2024年要把“茶气成分”列入普洱茶国家抽检必检项目,抽检不合格直接按“非法添加”处罚,罚款起步50万元,外加刑事追责。

到那个时候,辣椒素茶、合成咖啡因茶将失去生存空间,真茶气才能回到“春阳融雪”的本来面目。

你下次买普洱茶,还会不会只凭“一口发汗”就掏钱包?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