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随意的奴仆契约,竟成为世界上最早关于茶事的记载文献

西汉宣帝时期,谏议大夫王褒又是著名辞赋家,他在《僮约》中写到“烹茶尽具”,“武阳买茶”。

前者就是要求奴仆在客人到来时,将煮茶、喝茶的器具洗干净,准备齐整;后者就是要求奴仆到武阳集市买茶。

《僮约》有一个故事,是说,公元前59年,王褒有事去湔山,暂住在成都一个叫杨惠的寡妇家里。

杨家有一个男仆叫便了,他叫便了去买酒,便了不愿被外人指使,又怀疑他与杨氏有暧昧,因此更不情愿。

有一天,便了跑到已死去的主人墓前发泄不满说,“大夫,您曾经买我时,说是让我守好家,没说让我给其他男人买酒。”

王褒知道后很生气,一怒之下,就以一万五千钱将便了从杨氏手中买来为奴。

事已至此,便了不情愿也没办法,索性在写契约时要求,“契约上要明明白白地将我以后要干的事写清楚,没写的我可不干。”

这怎能难倒擅长辞赋的王褒,为了教训便了,令他服顺,王褒便如他所愿地写下一篇契约。

文中不仅列出了名目繁多的劳务,而且还有完成的时间规定,使便了从早到晚不停地忙碌。这就是长约600字的《僮约》。

便了悔不当初地说,“照这样下去,我恐怕很快就累死了,早知如此,还不如天天给您去买酒。”

这篇《僮约》不过是明确了奴仆要干的活,是王褒随意的消遣之作。

但就在这不经意中,《僮约》竟成为我国乃至世界最早关于种茶、买茶、饮茶的文献,在世界茶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僮约》中提到的“武阳买茶”反应出,茶叶在西汉时期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商品。

但茶叶被尊崇要追溯到更久远,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武王伐纣时,已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巴国还将茶叶进贡给周武王。

可见,商周时期,茶叶作为稀缺物资已被统治阶级所追捧。

而此时的茶叶主要用于食用、药用、祭祀等多种用处,但并没有成为饮品。

秦占领四川后,促进四川与外界商品和经济的交流,其中也包括茶文化的传播。

顾炎武在《日知录.茶》中记载,“自秦人取蜀后,始有茗饮之事。”他认为饮茶始于战国。

秦汉时期,四川的种茶、制茶、饮茶习俗开始向政权中心陕西河南等地传播。促使陕西、河南成为我国最古老的北方茶区之一。

之后,茶叶逐渐沿长江向中游、下游传播,而后到南方各省。

而此时,作为茶事发源地的四川巴蜀地区,茶叶已开始讲究色、香、味的评价,它不仅成了重要的商品,还形成了武阳那样的茶叶集市。

茶叶成为上层社会的奢侈品,也成为婚丧嫁娶等重要仪式的参与者。

据唐外史《欢婚》记载:司马相如娶卓文君时,只用琴音便俘获芳心,随即带卓文君私奔,也就没按传统规矩向卓家兴茶礼正娶。

司马相如演奏《凤求凰》

卓文君的父亲卓王孙很生气,决定既不给卓文君嫁妆,也不在任何场所接待司马相如,而且他给司马相如写信,要求他只要读书写字,就要品茶,见到茶水就像见到卓文君一样。

因为司马相如没有行茶礼,卓王孙就用茶跟他女婿死磕上了。

可见,行茶礼在西汉婚礼各项仪式中的重要性。

而且,经历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各著名的思想流派都对后世的茶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因此,先秦两汉时期孕育了中国茶文化的萌芽。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