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数千年的饮茶史中,茶的称谓远比我们想象中丰富。
不同时代的风物、地域的水土、文人的情思,共同为茶赋予了上百个雅号、别称与代称。
我们循着历史脉络,梳理出各时期茶的代表性称谓,并附其出处与意涵,一探茶名背后的文化深韵:

丨 先秦至汉晋:初萌之名,兼含众类 丨
称谓 出处 释义
荼(tú) 《诗经·邶风》:“谁谓荼苦?” 早期为泛称,涵盖苦菜、茶叶等苦味植物,后逐渐聚焦,成为茶的专称前身。
槚(jiǎ) 《尔雅·释木》:“槚,苦荼。” 郭璞注曰“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是茶树较早的专属古称。
茗(míng) 晋·郭璞《尔雅注》 最初特指“晚采之茶”,后雅化成为茶的通用美称,沿用至今。
荈(chuǎn) 《茶经》引古名 与“茗”相对,专指老叶或粗茶,是早期对茶叶采摘时节的细分称谓。
蔎(shè) 《茶经》引古名 上古时期的茶名之一,文献记载较少,是茶称谓演变中的“小众”代表。

丨 隋唐:“茶”字定型,雅号初绽 丨
称谓 出处 释义
茶 唐·陆羽《茶经》 中唐时期,陆羽著《茶经》时,将“荼”字去一横定为“茶”,自此成为通用名称,标志着茶从植物大类中独立。
不夜侯 晋·张华《博物志》 书中载“饮真茶令人少眠”,茶因能驱走睡意、伴人清醒,故得此趣称。
涤烦子 唐·常伯熊《烹茶帐中》 茶可“涤烦疗渴”,古人视其为能洗去烦忧的“知己”,遂称“涤烦子”。
甘露 南朝宋·《宋录》 以“甘露”喻茶,赞其滋味清甜甘润,如天赐琼浆,可见古人对茶味的珍视。
水厄 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 北魏时北方人初接触茶,戏称饮茶为“水之灾难”,虽带戏谑,却也反映了茶在北方传播的初期景象。

丨 宋元:文人风骨,雅称盛行 丨
称谓 出处 释义
清友 宋·苏易简《文房四谱》 将茶拟名为“叶嘉,字清友,号玉川先生”,以“清友”喻其清雅高洁,恰如文人挚友。
余甘氏 宋·李郛《纬文琐语》 因茶味回甘悠长,与橄榄同具“回甘”特质,故得“余甘氏”之名,尽显味觉之妙。
玉川先生 宋·苏易简《文房四谱》 源自茶的拟人化称号,后成为文人茶诗中的经典典故,暗合文人对茶的精神认同。
龙芽凤草 宋·吴潜《遏金门·和韵赋茶》 以“龙芽”“凤草”形容茶叶形态珍贵,如龙凤所赐,凸显宋元时期对茶品的精致追求。
紫云腴 宋·陆游《昼卧闻碾茶》 “腴”指甘美,此称喻茶叶冲泡后如紫色云霞般甘润醇厚,满含诗意想象。

丨 明清:名随茶盛,细划分明 丨
称谓 出处 释义
白云英 明·朱谏《雁山茶诗》 茶多生于高山云雾间,如白云孕育的精华,故称“白云英”,点明其生长环境之优。
离乡草 清·《崇阳县志》 民间称“茶出山则香”,离乡后方显其珍贵,“离乡草”之名虽质朴,却藏着对茶性的细腻观察。
云雾草 清·吴嘉纪《送汪左严归新安》 专指高山云雾茶,以“云雾草”概括其生长于云雾缭绕之地的特性,简洁而形象。
仙芽 清·胡怀琛《春日寄家兄闽中》 以“仙芽”誉茶,喻其如仙境仙草之芽,不染凡尘,尽显对茶的推崇与喜爱。
玉爪 宋·杨万里《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 茶芽冲泡后舒展如白玉鸟爪,形态灵动,“玉爪”之名将茶的形态之美具象化。

丨 历代通用:跨世雅称,流芳至今 丨
称谓 出处 释义
云华 唐·皮日休《寒日书斋即事》 “华”即精华,茶生于云雾山中,如云雾凝结的精华,故称“云华”。
云腴 宋·黄庭坚《双井茶送子瞻》 与“云华”意近,以“腴”强调茶的甘润,赞其为高山云雾滋养的甘美之物。
灵草 唐·陆龟蒙《茶人》 视茶为“天地灵草”,认为其蕴含自然灵气,体现了古人对茶的自然崇拜。
嘉草 宋·王安石《试茗泉》 “嘉”为美好,“嘉草”即“佳品之草”,直接点明茶的珍贵与优良品质。
叶嘉 宋·苏轼《叶嘉传》 苏轼以寓言体为茶作传,称其“叶嘉”,取“茶叶嘉美”之意,成为茶的经典拟人化称谓。

茶名背后:一部浓缩的茶文化史
茶的称谓演变,实则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缩影,每一个名字都藏着时代的印记:
- 从实用到风雅:先秦的“荼”“槚”尚属质朴的植物称谓,而唐宋的“不夜侯”“清友”“涤烦子”,则将饮茶从“解渴”升华为“精神享受”——文人士大夫以茶寄情,赋予其诗意与风骨,让茶成为品格的象征。
- 从泛称到细分:唐代以前,茶的称谓多为大类统称;唐代以后,随着制茶技艺精进,名茶辈出(仅唐代便有顾渚紫笋、阳羡茶、蒙顶石花等50余种名茶),“茶名”逐渐与“茶品”绑定,每一款名茶都成为茶的独特代称,丰富了茶的语言体系。
- 从“荼”到“茶”的定型:中唐陆羽著《茶经》,将“荼”字去一横定为“茶”,这不仅是字形的简化,更标志着茶有了专属名称——自此,茶不再依附于“苦菜”等植物,成为独立的文化符号,为茶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茶的曾用名、雅称、代称逾百种:上古的“荼”“槚”藏着先民的探索,唐宋的“不夜侯”“涤烦子”载着文人的情思,明清的“仙芽”“玉爪”映着茶品的精致。
每一个名称,都是特定历史语境下的文化注脚——既关乎茶的植物属性、饮用功能,更藏着古人对茶的精神寄托与浪漫想象。
如今,我们对茶的科学研究日益深入,但茶文化的复兴仍需薪火相传。若你亦是茶文化爱好者,欢迎一同交流探讨,让这些风雅的茶名、深厚的茶史,在当下焕发生机。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