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百科:英国下午茶文化的由来及其发展过程如何?

英国的下午茶,比起那些宏大叙事的制度变迁历史,它反倒低调但眼里总有光。从宫廷到民居,不知是谁先把茶和点心相遇的那一瞬想得那么新鲜?脑海里能闪过安娜·玛利亚·罗素公爵夫人坐在维多利亚时代繁复的窗台旁,嘴角挂着“午后还有多远”的那种饿,真是日常又不凡!她的胃闹着脾气,四点左右,就要些糕点、热茶,反正晚餐老是晚,下人们在走廊里窸窣地端上银器,贵族的闲暇静悄悄开始,不必说教条,不必虚饰,每个人都只是在为自己找一个解渴的理由。英国人的文化为什么老是被看作又乏味又精致?奇怪吗?

其实事情不是铁板一块。历史资料翻着,就能发现1830年代开始,上午的酒桌渐渐让座给下午的茶盘,早些年间“社交仪式”原本是上流社会的暗语,可怎么,到底普通人也会偷偷模仿贵族那一套。下午吃点什么,喝些什么,太实际了。伦敦各大报纸的广告里,茶具、蛋糕模具,甚至配料都被康沃尔郡、约克郡的小商铺陋巷挂出来,比起衣饰更讲究茶点;维多利亚宫里流传的茶话会,外头人流如织,脏辫头的工人们居然也凑热闹吃小点?难怪有人说英国的自尊全写在餐桌上。

社会阶层不等于壁垒。19世纪晚期,下午茶已然成了社交的新场。那些瓷器工坊,比如伍斯特、明顿,新品发布赶着下午茶潮流,茶壶壶嘴做得更细密。茶叶批发商还用阿萨姆、锡兰这些浓烈红茶遮掩旧货。可真正参与的人,未必在乎什么名贵。维多利亚女王反倒偏爱简朴的三明治和清淡蛋糕,贵族未见得就不随便。但城市角落里的新晋中产,热衷于用精致包装装点下午茶,无非图个气派。英国人的仪式感,细微里藏着张扬,多少人其实只是怕显得随便——居然会和中国“下午点”挂钩,难道说天下吃货的心思都一样!

火车进入民众生活,下午茶散落到各个角落。酒店大堂茶厅,百货公司咖啡室,西装革履的人和衬衫领口未系的人并排而坐,两只杯子落桌发出不一样的声响。BBC发布调查数据显示,1930年代伦敦有372家专门提供下午茶的茶室,价格不悬殊,主要就是让每个人都能进来歇歇脚。有人说下午茶是英国“最温和的民主”,谁都可以凑一份。糕点师傅们用奶油、果酱,混合最新进口的香草,追求外形的层次感,手法大不相同。下午茶不是统一标准,每家都要自己的规矩,伦敦、曼彻斯特、伯明翰的茶点口味天差地别,难以标准化才是真实的生活习惯。

但英国人真都喜欢下午茶吗?有人偏爱咖啡。那些殖民影响下的城市,下午茶习俗也是可有可无。查阅最新民调,2023年英国20岁以下人群只占下午茶主要消费群体的18%,更多人将下午茶当作节日仪式而不是日常生活。却又有贫困线下的英国家庭每周喝茶四次以上,仅仅是习惯,几乎不涉奢华。有趣的是,伦敦的高级酒店还会每天举办“传统英式下午茶体验”,吸引国际游客,茶壶里泡的仍旧是进口印度、斯里兰卡茶叶。这种跨界消费下,茶点成了身份包装的一部分,不管是真想体验,还是只图一张拍照打卡,下午茶的繁荣好像脱离了它原本的社会意义?至今英国下午茶成了全球餐饮品牌模仿的对象,东京、北京、芝加哥都会模仿宫廷瓷盘、三层点心,谁说“文化输出”一定是高大上的东西呢。

但英国下午茶的发展,并不总是顺风顺水。二战时期,伦敦遭遇物资紧缺,茶叶短缺,糕点原料配给,政府发布公告控制茶室营业时间。据《泰晤士报》1942年6月报道,约有50%的茶室因供应不足临时歇业,阿萨姆茶甚至一度成为黑市交易品。但茶的消耗量没有断绝,家庭主妇自己在家做简单点心,只喝便宜茶包,下午茶反而变得更接地气。有的人回忆“战争让下午茶变得更像一家人的事情”,茶杯边都是小孩子的指印!这也算一种强韧吗?可现今英国下午茶广告依旧充满那种贵族气息,自相矛盾的是,全民共享并不妨碍它被塑造成一种奢侈的仪式——生活里有多少东西被赋予了不属于自己的光环?

对下午茶的评价各异。比如近年健康主义盛行,很多人开始抵制高糖、高脂糕点,把下午茶变成“低卡餐”,还有主打无麸质茶点的新型茶室开始兴起。实际数据支撑,《英国饮食杂志》2022年显示无糖茶点销量上涨17%。但老人还是愿意坚持传统茶点,比如司康饼、果酱、黄油。不一样的代际选择,反映着英国社会的多元和层次。其实,没人能定义什么才是真正的“英式下午茶”,观念与实践各自为政。还有部分英国人压根不理解下午茶的意义,也许,他们更看重的是咖啡馆的自由气氛。这么说,中国的茶道和英式下午茶倒也谈不上谁更正宗,“传统”有时只是一个用来讲故事的名字。

至于外部影响,互联网信息爆炸,下午茶还被赋予“疗愈”、“慢生活”标签。社交媒体上关于下午茶的打卡内容占据首位。美国、澳大利亚的大众餐饮也有下午茶式套餐出现,点心结构却更近现代摩登。与其说下午茶是英国人的专属,不如说它已经成为放松与仪式相结合的一种商业产物。许多海外餐厅将英式下午茶包装成情感体验,三层盘、鲜花装饰,顾客甚至不在乎新鲜,只要仪式感到位,谁在乎茶的正宗?不少商业改良却仍用英国传统做背景,这样的“传承”是不是也只剩框架?

下午茶的社会意义呢?其实很难一言以蔽之。它既可能是贵族的享受,也可能是贫民的惯例。有时充满精致,有时又平民化到只有一杯茶一块饼干。英国官方旅游局2023年发布报告,下午茶及相关餐饮为旅游市场带来年收入超16亿英镑。私人茶室、连锁餐饮、移动茶车并存,生活里的下午茶从没有统一答案。这种兼容性才让它变得有趣吧?

所以说,英国下午茶是一种“生活习惯”,同样也是“商业符号”,让人捉摸不透。历史变迁、社会阶层、个人口味、跨国传播,交汇在小小的茶杯中间,看似微小,又藏着交错的故事。那些耀眼的瓷盘下面,其实都是一地鸡毛的平凡和丰富。

有的人爱茶,有的人偏咖啡,有人钟情仪式,有的人说只是便利,讲来讲去,总归是一种人的杂糅与琐碎。至于下午茶到底代表了什么,谁也说不清,没有标准化答案,兴许也正是这样,才让它如此耐看?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