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宋浩

这个月前,第17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摩洛哥开了一个会,“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源远流长,唐代的诗里比比皆是;长寿皇帝乾隆自称“不可一日无茶”;茶在17-18世纪的欧洲大受欢迎,鸦片战争也被称为“茶叶战争”。
近日,中国茶叶博物馆编著的《茶香非遗·2023年茶日历》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茶香非遗·2023年茶日历》编著团队共27人,博物馆馆长包静领衔。日历中有《调琴啜茗图》等数以百计的古代茶画,有客家擂茶、信阳毛尖等几十种少数民族和地方特色茶饮资料,还有制茶技艺及茶俗文化。

如10月17日这一页介绍了“赣南客家擂茶”。日历中提到,这是广泛流行在客家人聚居地的制茶方法,不同地区之间,擂茶手法相似但配料各异。主要原料是“三生”:生姜、生米、生茶叶,其他配料有芝麻、黄豆、花生、盐以及各类草药。
“制作擂茶时,先将材料按比例放入擂钵内,用擂杵沿钵内壁顺沟纹走向频频舂捣、旋转磨成茶泥后,用滚烫的开水冲泡,再倒入少许茶油……”

地大物博的中国,各地有各地的制茶、饮茶习惯,日历中广泛收录其中,像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一样。

3月19日这一页展示了是南唐后主李煜命顾闳中画的《韩熙载夜宴图》。这幅画跟茶有关系吗?
有。图上第一部分“听乐”和第三部分“歇息”,桌上摆出了31件瓷器,这些生活器皿就是酒具(茶具)、点心盘、果菜碟。

唐代周昉的《调琴啜茗图》则描绘了唐代贵族女性饮茶、弹琴的生活场景,左侧侍女手中捧着茶盘,中间红衣女手托茶盏、饮茶听琴,右侧侍女捧着茶碗准备奉茶。
44种人类非遗的中国茶、35款民族茶的特色,75款网红养生茶——如鸭屎香双柠茶、杏枣花茶——的制作方法,75幅饮茶名画的精髓,还有对陆羽《茶经》的解读,这本日历带你走进舌尖上的茶香。

送书方式:
我们准备了5本《茶香非遗·2023茶日历》,在小时新闻APP的社群“写点生活”,晒晒你生活中与茶相关的,带上话题#茶香非遗#,我们将选择5位送出。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