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5个茶叶常识,9成人都搞混,你中招了吗?

喝茶这么多年,你真的懂茶吗?

前几天去朋友家做客,她兴冲冲端出一泡“大红袍”,说特意给我留的红茶,喝着暖胃。我一看茶底、品了口滋味,哭笑不得——这明明是乌龙茶啊!后来才发现,不光是她,身边好多人喝了半辈子茶,连最基础的茶叶常识都能搞混,把铁观音当绿茶、把生普存成“熟茶”,闹了不少笑话。

今天就来跟大家掰扯掰扯,那些9成人都容易弄错的茶叶知识点,看完保准你下次喝茶不踩坑!

先说说最容易“认错身份”的大红袍。光听名字里带个“红”字,不少人就想当然把它归到红茶里,觉得喝着肯定跟祁门红茶、滇红一个味儿。但其实啊,大红袍跟红茶半毛钱关系都没有,它是正儿八经的乌龙茶,也叫青茶,属于半发酵茶。而且它来头不小,产自福建武夷山,当地还管它叫“武夷岩茶”,喝起来有股独特的“岩韵”,醇厚回甘,跟红茶的甜润完全是两种风格。下次再有人说“大红袍是红茶”,你就可以笑着跟他科普啦!

再看铁观音,这也是个“颜值误导”的典型。不少人看到铁观音干茶颜色绿绿的,泡出来的茶汤也清清爽爽,就以为它是绿茶。但你可别被外表骗了,铁观音也是乌龙茶家族的一员,而且是闽南乌龙里的“明星选手”,产自福建安溪县。它的制作工艺讲究“摇青”“做青”,半发酵的过程让它既有绿茶的清香,又有红茶的甘醇,喝着特别有层次。下次再有人把铁观音当绿茶,你就跟他说:“你看这茶汤的韵味,跟绿茶的鲜爽可不一样,这是乌龙茶的特色!”

接着聊聊普洱茶的“生熟之争”,这可是茶圈里的“老大难”问题。经常有人问我:“我家存了好几年的普洱生茶,是不是再放放就变成熟茶了?”每次我都得跟他们好好解释——普洱生茶永远变不成普洱熟茶!这俩的区别不在年份,而在工艺。生茶是用新鲜茶叶经过晒青制成的,没经过发酵;熟茶则是在生茶的基础上,多了一道“渥堆发酵”的工艺,通过人工控制温度和湿度,让茶叶快速发酵成熟。所以哪怕你把生茶存个十年、二十年,它顶多变成“老生普”,滋味更醇厚,但绝不会自动变成熟茶。要是有人说“老茶就是熟茶”,你可得帮他纠正这个误区!

还有红茶的“冷后浑”现象,好多人第一次遇到都慌了神。明明刚泡的时候茶汤清亮,放凉之后突然变得浑浊,还以为是茶叶受潮发霉,或者买到了劣质茶,赶紧把茶倒了。其实你完全没必要紧张,“冷后浑”不仅不是品质差的表现,反而是好茶的证明!这是因为红茶里含有丰富的茶黄素、茶红素,这些物质在温度高的时候溶解在水里,放凉后就会凝结成小颗粒,看起来有点浑浊。像咱们常喝的云南滇红,因为内含物质足,就特别容易出现这种情况,遇到了反而该高兴——这茶的料够足!

最后再说说莓茶和苦丁茶,不少人把它们当成长青茶、普洱茶的“亲戚”,其实它们根本不属于传统的六大茶类(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而是属于代用茶、功效茶。先看莓茶,它表面有一层白白的霜,不了解的人还以为是发霉了,其实那层霜是天然的黄酮类物质,也是莓茶的“精华所在”,而且它名字里的“莓”,也跟发霉的“霉”谐音,所以才叫莓茶。再看苦丁茶,它属于冬青科的常青植物,也叫大叶冬青,跟咱们平时喝的茶叶不是一个“家族”。喝的时候先有点微苦,咽下去之后会回甜,很多人喜欢用它来泡水喝。下次再有人说“莓茶是白茶”“苦丁茶是绿茶”,你就可以跟他说:“它们是代用茶,跟六大茶类不一样哦!”

其实喝茶本就是件轻松的事儿,没必要死记硬背太多知识点,但这些基础常识搞清楚了,不仅能避免闹笑话,还能更懂茶的滋味。比如知道大红袍是乌龙茶,就能品出它的岩韵;知道“冷后浑”是好茶,就不会浪费一杯好红茶。

下次跟朋友喝茶的时候,你也可以把这些知识点分享给他们,看看谁还在“认错茶”,一起在喝茶的过程中慢慢涨知识,这不就是喝茶的乐趣嘛!

​​@黄总说茶​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