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什么茶需要洗,什么茶洗了浪费?”,这个争议在茶圈从来都没有停止过。
茶桌上最常上演的一幕,莫过于沸水注入盖碗的瞬间。
有人手疾眼快倒掉头泡,说一句“洗茶去尘”。
有人稳稳端起公道杯,叹一声“头泡是精华”。

其实古人早有定论,陆羽在《茶经》中写道“茶之出,在乎精;水之煮,在乎洁。”
真正的好茶,从采摘到成茶皆守洁净之道。
这样的茶,是不需要洗茶的。
而那些执着于洗茶的人,多半是没摸清茶叶背后的工艺和品质门道。

《2》
今年到太姥山访茶,和S师傅一起去了茶厂。
茶厂里的每一批茶,都经过了严格把关,品质有保障。
那天喝的是一饼9年陈老寿眉,沸水注入的瞬间,茶香就弥漫出来。
7-8秒快速出汤,接着将茶汤倒入公道杯,最后是分汤。
整个动作一气呵成,没有闷泡,第一道茶汤也不浪费。
看着品茗杯里的满杯白毫,不禁感叹:“头道茶汤里每一口都是精华!”
和S师傅聊起洗茶的话题,现在很多商家为了卖劣质茶不择手段。
编造出洗茶的谎言,实际目的是为了掩盖劣质茶的缺陷。
S师傅讲起去年有位山东的朋友特意来这边选茶,非要洗茶再泡。
S师傅拗不过,只能答应了他。
结果发现,茶汤的香气滋味淡了一大半。

后面重新取茶再泡,才品味到了白茶的完整滋味。
“真正的好茶,从鲜叶采摘到成茶,每一步都干净得很。”
鲜叶采摘后,两小时内必须进厂,萎凋、烘干全程不落地。
干燥后还要经过人工筛选,杂质早就剔除干净了,根本不需要洗。
反观那些需要洗茶的“问题茶”,这些年也见过不少。
这类茶泡出来的头泡茶汤浑浊,还带着霉味。
要么是存放受潮,要么是工艺粗糙。
鲜叶落地沾了尘,甚至有些是用边角料做的,洗茶不过是自我安慰。
S师傅叹道,好茶的头泡清澈透亮,香气纯正。
洗茶反而会冲掉最珍贵的内质,让后续的茶汤没了灵魂。

《3》
很多人洗茶,实际上寻求的是一个心理安慰。
朋友曾经就是洗茶的坚定拥护者,认为茶叶不洗是不能入口的。
她说:“茶叶从采摘到包装,经过那么多人的手,指不定沾了多少细菌,不洗不踏实。”
而这个想法源于她小时候的经历。
小时候她跟着爷爷去乡下买茶,看到茶农徒手揉捻茶叶,地上还有不少沾了泥的鲜叶。
从那之后,她逢茶必洗,哪怕是价值不菲的好茶。
直到今年,带她去参观了茶叶加工的全过程,才改变了她的看法。
那天我们凌晨五点就到了茶园,采茶工们已经忙活起来了。
每个人都戴着白色手套,腰间挂着干净的竹篮。

指尖轻巧地摘下芽叶,从不会用手直接接触鲜叶。
“现在采茶都有规矩,手套每天消毒,竹篮不能沾土,鲜叶摘下来就放进篮子里,绝对不能放地上。”
采茶师傅一边带她参观,一边介绍。
你看,采摘过程中茶叶几乎不沾人手,有什么好洗的?
那天中午,我们喝了一泡刚制成的白牡丹。
头泡入口便是清新的兰花香,没有一丝杂味。
她想起自己以前泡白毫银针,每次都洗。
现在才知道,那些珍贵的白毫,全被自己洗掉了。
所谓“人手摸过就脏”,是对茶叶采摘过程的误解。

《4》
“茶叶摊在地上放在太阳下晒,肯定沾了不少灰尘,必须得洗!”
这是朋友坚持茶叶要洗茶的第二大原因,也是茶圈流传很久的说法。
于是又带她去参观了茶厂,看完又打破了她的认知。
我们去的时候,正好赶上茶农摊晾茶叶。
一片整齐的竹筛,架在半空中,离地约70公分高。
鲜叶均匀的摊放在上面,在阳光下微微发亮。
茶厂师傅看出了她的惊讶,笑着解释。
“我们晒茶是不会在地上的,地面温度变化大,晒茶口感会发涩,还会有小虫子。”

接着又拿起茶叶和她介绍。
“你看,我们用的是竹筛,透气好,离地晾晒既能保证通风,让茶叶均匀干燥,又能避免沾尘。“
”而且我们每隔一小时就要翻动一次茶叶,控制厚度和时间,确保茶叶的香气不受影响。”
他还告诉朋友,只有那些小作坊才会把茶叶晒在地上。
因为他们为了省成本,就随便找块空地晾晒。
这样的茶不仅卫生没保障,口感也差。
就算洗再多遍,土味和涩味也去不掉。
其实真正懂茶的人都知道,茶叶的晾晒是工艺的关键。
优质茶绝不会在地上晾晒,那些拿“地上晒茶”当洗茶理由的人。
要么是被谣言误导,要么是没喝过真正的好茶。
参观完全过程之后,朋友彻底放下了心,发誓以后再也不浪费首道茶汤了。

《5》
茶圈后还有个广为流传的说法,就是紧压茶必须要洗,才能够唤醒茶味。
表姐就是这种说法的被荼毒者之一,她每次喝紧压茶都要洗上两三遍。
还说:“不洗的话,茶性醒不过来。”
直到今年国庆她回来探亲,村姑陈带着一饼紧压寿眉上门拜访。
撬茶之后用盖碗直接冲泡,倒入公道杯后分汤。
她赶忙出声提醒:“紧压茶得洗一洗,不然滋味出不来。”
“别急,你先尝尝,再说要不要洗。”
茶汤入口,醇厚顺滑,陈香、枣香交织在一起。
滋味饱满得不像话,比表姐自己泡的好喝太多。
“这怎么没洗茶反而更香浓?”,表姐愣住了。
紧压茶的“唤醒”,靠的是适宜的水温、时间和投茶量,不是洗茶。

优质的紧压茶,压制时松紧适度。
茶叶的内质没有被破坏,头泡就能释放出丰富的滋味。
你洗茶时,把最浓郁的头泡倒掉了,后续的茶汤自然寡淡。
只有那些做工不好的紧压茶。
比如压制过紧、发酵过度,或者存放不当受潮的茶,才需要靠洗茶来‘救场’。
这类茶的头泡滋味寡淡、杂味重,洗一遍能稍微减轻杂味。
但本质上还是工艺和品质的问题。
真正好的紧压茶,头泡的茶汤浓度最高、香气最纯,是整泡茶的精华所在。
那天,表姐感慨道。
“以前总以为洗茶是对紧压茶的尊重,没想到反而浪费了好茶!”

《6》
周作人说:“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
喝茶本是一件清雅之事,纠结于“洗茶”与否,不如先看清茶叶的本质。
哪些茶洗洗才能喝,哪些茶洗了浪费头道精华。
答案其实很简单:优质茶、正规茶,头泡值得细细品味,因为那是茶最纯粹的本味。
而劣质茶、问题茶,即便洗再多遍,也难以掩盖工艺的缺陷。
现代工艺早已解决了茶叶的洁净问题。
我们不必再用旧时代的思维,浪费新时代的好茶。
喝茶的真谛,在于感受茶叶的自然之美、工艺之精。
放下对“洗茶”的执念,才能真正读懂茶的语言!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6000多篇原创文章。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