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分辨茶叶是天然香气还是人工香精?4个简单方法,一学就会!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工作室附近的一家老式烘焙坊,总是飘着蜂蜜小面包的香气。

带着一点焦香的蜂蜜甜味,不会太浓郁,轻轻地勾着过路人的脚步。

有时路过连锁面包店,也能闻到香味,但总觉得不太真实。

循着香气走进店里,也找不到香气的来源。

后来,问了开面包店的朋友,他说,面包店也是会用面包香氛的。

面团发酵难免会有酸味,烘焙师可以接受,但顾客不一定喜欢,所以有时会用香氛做些改善。

原来如此,面包店的香味,并不全然来自面包。

这也没什么不好接受的,茶圈中,也有很多香气,都是可以作假的。

市面上闻着冲鼻、喝着发腻的香精茶无处不在。

但仍有一些茶友深陷其中,错把香精茶当成宝。

其实,真对比起来,天然香和人工香的差距并不小,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人人就能轻松辨别香精茶。

《2》

一、看香气的浓郁程度。

香精茶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它的香气具有“攻击性”。

它的香气不柔和、不清雅,更像是一瓶劣质的香水,气味浓郁刺鼻,闻久了容易让人头晕、脑袋发昏。

花茶和其他调味茶,是香精茶的重灾区。

就拿茉莉花茶来说,超市里一些茉莉花茶的香气,就算隔着塑封包装都能闻到,这样的茶基本都是香精茶。

事出反常必有妖,只有添加了人工香精的茶叶,才会出现如此不合常理的浓烈气息。

打开包装之后,浓烈的香精味更是直冲脑门,将人熏个措手不及。

天然的好茶,香气是舒缓的、清雅的,它或许不张扬,但闻着一定是舒适的。

正常的茉莉花茶制作时,用的是天然的茉莉花,一次次地将香气窨进茶叶中。

自然的花香与茶香结合,闻起来鲜灵通透,不会有明显的劣质感。

天然茶香,是植物本身自带的气息,人工香精,则像是强行给茶叶蒙上的伪装。

《3》

二、看香型的丰富度。

天然的好茶,香气从不是单一不变的,它有层次、有生命。

以2025特制白牡丹《梨花白》来说,冲泡的不同阶段,它都能展现出不同的香气层次。

初闻干茶香,是舒爽的植物干叶香气。

沸水注下,出汤后闻第一冲盖香,是清鲜的植物香和清冷的薄荷调。

第二冲,植物清香变浓郁的同时,清雅的梨花香,款款走了出来。

再闻盖香的尾调,是熟悉的鲜竹叶香。

短短两冲,《梨花白》的香气层次就能如此分明地展现出来,足见其品质。

当然,不光是白茶,六大茶类中的任何一种,只要是品质好的茶,都能品出层次丰富的香气。

而添加了人工香精的茶,大多只有一种直白、单调的香型。

从头到尾,我们只能感受到它的“香”,却说不出香的内容、香的变化。

这种外来的霸道香气,往往会掩盖茶叶本身的香,喝来喝去只有一种味道。

不过,添加了香精的茶,原本的品质一般也好不到哪去。

《4》

三、看茶叶的香气是否落水。

“落水香”,一个经常被老茶客们挂在嘴边的词,用来指代能落入汤水中的香气。

一款优质的茶叶,冲泡之后,一部分芳香物质飘散到空气中,另一部分则融汇进汤水里。

茶香落水,是好茶的基本要素,好茶的香气不仅要能闻到,还要能喝到。

茶汤入口,香气与茶汤的甘、醇、柔、滑融合在一起,仿佛每个水分子里都包裹着茶香。

茶汤咽下后,口齿生香,喉底留韵。

这就是茶叶中饱满的香气物质,与汤水融为一体的表现。

而人工强加给茶叶的香气,并不属于茶叶本身,只会出现香是香,水是水的情况,二者完全分离,就像油浮在水面上。

如果一款茶闻着喷香,喝起来却寡淡无味,大概率是加了香精的茶。

它们的香气只会停留在茶叶表面,一冲就散,经不起细品。

《5》

四、看茶香减弱的速度。

茶香源于茶叶内部的风味物质。

产区环境优越、工艺到位、仓储得当的茶,内质丰厚,芳香物质自然充足耐泡。

真正的好茶,往往从头道茶汤到十冲之后,香气都是饱满的。

它们的香气或许会随着冲泡次数的增加,从清新走向浓郁,但绝不会陡然中断。

添加了人工香精的茶就完全不同了,它的香气,就像一场烟花,开得轰轰烈烈,但转瞬即逝。

那些附着在茶叶表面的香精,会在沸水的冲淋下迅速消耗,而廉价香精茶本身的内质也十分匮乏,无力释放茶香。

因此,香精茶大多在前两泡香得不得了,但在第三泡,香气就急剧下降,甚至直接消失,最后剩下一杯索然无味的茶水。

两冲之后茶香断层下跌的情况,不会出现在品质正常的茶叶中。

《6》

给茶叶添加香精,是为了以次充好。

添加了人工香精的,绝大多数都是原料粗劣、工艺粗糙的低端茶。

它们本身茶味不足,甚至出现杂味、异味,才需要用浓烈的香气来掩盖缺陷。

遇上价格便宜但香气浓烈的茶,茶友们可别上当了。

若是想喝些香气高扬的茶,茶友们大可从白牡丹、水仙、奇兰等茶类入手,都是纯天然的香气,包你满意。

何苦去喝那些有额外添加剂的香精茶?

好茶自有香,它不用伪装,也不过分张扬。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6000多篇原创文章。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