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少茶友泡茶时总会问:“叶掌柜,柑普茶里的柑皮,和家里做菜的橘皮到底有啥不一样?”
明明看起来都是橙黄色的果皮,可用来泡茶、入药时差别却极大,弄错了不仅影响口感,还可能浪费好食材。
今天就跟着叶掌柜,一步步拆穿这对“双胞胎”的真面目。

第一招看“出身”:产地树种差千里
柑皮和橘皮的区别,从长在树上时就定了。
咱们常说的柑皮,特指广东新会产的茶枝柑果皮,这种柑树只认新会的水土——西江和潭江交汇带来的泥沙土。
加上亚热带季风气候,让茶枝柑的果皮油室饱满,表皮还带着独特的 猪鬃纹”。
而橘皮就宽泛多了,不管是超市买的橘子、橙子,还是家里种的蜜橘,它们的果皮都能叫橘皮。
这些果树适应性强,全国大部分地区都能种,但果皮的厚度、油室密度都和新会柑皮差不少。
比如普通橘子皮偏薄,油点也更稀疏,摸起来手感更光滑。

第二招辨“模样”:干制后差异更明显
新鲜果皮难区分,晒干后倒成了照妖镜”。
正宗新会柑皮晒干后,颜色会随年份变深,新皮是鲜艳的橙黄色,老皮则呈棕褐色,而且表皮的“猪鬃纹”会更清晰,用指甲轻轻刮一下,能看到细密的油囊凸起,还会渗出淡淡的柑香。
橘皮晒干后就显得“普通”多了,颜色大多是暗沉的黄色或橘红色,表皮要么光滑没纹路,要么只有浅浅的褶皱,刮起来油分少,闻着也只有淡淡的橘子香,甚至带点青涩味。
另外,柑皮的质地更坚韧,对折后不容易折断,而橘皮偏脆,稍用力就会碎成小块。

第三招试“用途”:喝吃入药各有专攻
用途不同,更是把二者的区别拉得明明白白。
柑皮最金贵的用法是泡茶、陈化,新会柑皮和普洱搭配成柑普茶,能中和普洱的醇厚,还能透出柑果的清甜。
而且年份越久的柑皮,泡出来的茶越香,甚至能当药材用,有理气健脾的功效。
橘皮则更适合走进厨房,炖肉时放几片去腥味,泡水喝能缓解喉咙干,但要是用来泡浓茶或陈化就不行了——普通橘皮里的苦涩味重,泡久了会发涩,而且没有陈化价值,放久了还容易发霉。
另外,入药的陈皮也特指新会柑皮,其他橘皮可没这个“资格”,这点可别弄混了。

看完这三招,是不是再也不怕分不清柑皮和橘皮了?
其实只要多摸、多闻、多对比,很快就能找到窍门。
你平时有没有把柑皮和橘皮弄混过?
或者有什么区分小技巧?评论区跟叶掌柜聊聊,说不定还能解锁新方法!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