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唐、宋、明、清到现代,中国人饮茶习惯有了很大变化。
(1)唐代:唐朝时的茶叶多加工成茶饼。唐朝人不“饮茶”,而是“吃茶”。
将茶饼用火炙烤。
将烤茶饼放入铜制茶碾,碾成颗粒。
用茶罗筛茶粒,取细末。
为了改善茶叶苦涩味,常加入薄荷、盐、红枣或姜片调味,并多外加龙脑等香料。将细茶末连同上列材料调和成酱,然后配合食物食用。
(2)宋代:“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在宋代,茶品越来越丰富,饮茶也日益考究,开始重视茶叶本身的色、香、味,调味品逐渐减少。此时,出现了用蒸青法制成的散茶,烹饮的程序也大为简化。
(3)明代:到了明代,饼茶、团茶较少见了,多以喝散茶为主,由煎茶向冲泡转变。
(4)清代:到了清代,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城市的茶馆逐步兴起,成为各个社会阶层的活动场所,并融合了茶与曲艺、诗会、戏剧、灯谜等民间文化活动。普通人家也常以茶水招待客人。
(5)现代:根据不同场合的特殊礼仪,中国茶有着不同的泡法。例如,绿茶比乌龙茶和红茶更加清淡可口,需要用80℃的水冲泡。
以下的步骤是较为普遍使用的一种泡茶方式,亦被视为泡茶艺术,要比吃饭时配点心喝茶的泡制过程更加正式。这种泡法经常用来泡红茶和乌龙茶。
烧开水。
用热水将茶壶洗干净。
把洗干净的茶杯倒入开水温杯。
把茶叶填进茶壶,大约到茶壶内壁的1/3处。
灌半壶热水冲洗茶叶,立刻倒掉水,使茶壶里只剩茶叶。
再往茶壶里倒热水,直到水溢出到大容器里。茶壶里的水中不应该有气泡。这次浸泡最好不要超过30秒(越是名贵的绿茶就越嫩,要把水烧开后冷到80℃才泡茶)。
把泡好的茶水在1分钟内倒入杯中饮用,在倒茶时要不断转动茶壶,倒的每杯茶都应该有同样的色、香、味。托盘的用途是接住这一步溢出的水。
在泡了一次的茶水饮用完后,加入水再次冲泡,继续饮用。一份茶叶可以泡4~5壶茶水,后面的几次应该略微多泡一会,以尽可能泡出香味。第二次多泡10~40秒,第三次大约泡45秒,以此类推。
很多人不仅喜爱茶的味道,而且享受泡茶过程的乐趣。很多人喜欢与别人一起喝茶,不只为分享美茶,还为了体验和别人在一起的安逸心情。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