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故事相信各位都不陌生。
一位使臣跋山涉水向皇帝进贡天鹅,途中天鹅飞走,只剩一根羽毛。
但他仍郑重地将羽毛献上,并赋诗“礼轻情意重”。
皇帝被他的诚意打动,反而厚赏了他。
喝茶也是如此,一杯好红茶,未必需要名贵茶器或天价茶叶,但若能以郑重之心对待,平凡的茶叶也能喝出不凡的韵味。
古人泡茶讲究“水为母,器为父,火为师”,但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很难像古人那样注重繁复的泡茶细节。
但若能给泡茶添几分仪式感,也是对自己忙碌生活的一种温柔犒赏。
以下这8个步骤,并不繁琐,轻松教你用盖碗泡出一杯香醇红润的红茶,让喝茶从“解渴”升级为“享受”。


《2》
一、净手取茶:洗尘亦是洗心。
仪式感从指尖开始,当温水净手时,手远离了油脂和杂味,可以想象就此洗去俗世的浮躁。
毕竟红茶娇嫩,尤其像金骏眉这类芽茶,若沾染了护手霜或厨房油烟的味道,茶汤的纯净感便大打折扣。
打开茶袋的刹那,红茶温暖的甜香如丝绒拂面,这是红茶沉睡的鼻息。
值得注意的是,取茶时务必擦干手。
假如手上还有水珠,水汽就会侵蚀干燥的红茶,加速红茶的氧化霉变。
或许有茶友会好奇为什么不能用茶勺取茶?
因为红茶干茶一般都脆如薯片,假如控制不好力道,用茶勺取茶很容易将茶叶碰碎。


《3》
二、边取茶边称重:毫厘间的科学浪漫。
用手取茶的唯一弊端,就是很难一次性取得精准的克数。
所以这时候就要边取茶边称重,做到“多退少补”。
毕竟电子秤闪烁的数字里藏着泡出好茶汤的“黄金比例”投茶量,所以准确的克数十分重要。
110ml的盖碗配5克红茶,这是公认的黄金比例。
整个取茶称重的过程还需尽快完成,毕竟长时间敞开红茶袋,会增加茶叶受潮的风险。


《4》
第三步,欣赏干茶:一场微型艺术展。
许多人都会忽略这一步,但其实欣赏干茶大有作用。
“赏茶”的过程,首先能带来视觉上的享受。
举碗齐眉,看茶叶在光线下演尽风华。
金骏眉的金毫披身似旭日熔金;正山小种乌褐蜷曲如松果含香;祁门香螺纤秀螺旋似古典乐谱·····
其次还可以通过干茶外观的状态,快速筛选出坏的茶。
毕竟能一眼判断出坏了的茶,就可以“及时止损”,不用进行下一步的冲泡了。


《5》
第四步,温杯烫盏:唤醒瓷器的温度记忆。
沸水如银龙注入盖碗时,白瓷经历的从冰冷到微烫的过程,恰似冬眠之蛇苏醒。
温热茶具可以激发干茶的初香,更能避免后续水温骤降,让茶汤失温,影响香气的析出。
即便在此之前已经清洗过一遍茶具了,建议不要嫌麻烦,再烫一遍茶具。
毕竟有客人来做客,当着他的面重新再烫一遍茶具,会显得你更加有礼数,让客人感受到被尊重。
仪式感不仅只是仪式,背后还蕴藏着为人处事的大道理。


《6》
第五步,合盖摇香:唤醒茶叶的“提神曲”。
沥尽余水后投茶入碗,合盖轻摇三圈。
将耳朵贴在碗壁上,会听到细碎的沙沙声,如蚕宝宝在吃桑叶一般。
温杯后的余热携着蜜香果香破盖而出,这刹那的芬芳被茶人称为“初醒之息”。
凑近盖碗的缝隙深吸一口——这一刻,像打开刚烤好的面包炉。
切记摇香时要优雅,轻柔,不能拼命摇晃。
毕竟红茶的芽叶干燥脆弱,过度碰撞会导致后续冲泡时碎茶渣过多。


《7》
第六步,沸水冲泡:激发红茶香气的开关。
优质好红茶像千里马,沸水就是它的伯乐。
优质红茶不怕沸水,毕竟只有高温才会激发出茶叶中的深层内含物质。
但注水时要轻柔,沿盖碗边缘环冲,避免直砸茶叶。
一则水质小贴士:有条件尽量选择纯净水泡茶,泡出来的茶汤更甜。
再不济就用矿泉水,尽量不用自来水。


《8》
第七步,快进快出:与时间的精准博弈。
前5泡是切记要“速战速决”,做到快速注水快速出汤。
注水时需要仔细观察水位线,在接近碗沿时就可以停手了。
在心里默数5-10秒后就可以出汤了,之后的每泡再递增5秒。
泡出来的茶汤如琥珀坠入公道杯,那抹透亮的“金圈”,便是胜利的冠冕。
切忌坐杯闷泡,因为坐杯太久会导致茶黄素过度析出,汤色浑浊发苦。
就像吃涮毛肚,要“七上八下”一样,煮的太久,毛肚就会老的像牛皮一样嚼不动。


《9》
第八步,拿稳盖碗:仪式感最后的试炼。
谁都不想在最后奉茶给客人时因为盖碗烫手而手抖出糗吧!
而破解“盖碗烫手”的魔咒,非三指握碗法莫属。
拇指压盖钮,中指托底沿,食指虚扣盖沿,稳固又防烫。
只需手腕轻轻翻转,茶汤便飞流直下,简单但又优雅。
掌握三指握碗法其实很简单,只需要平日里多加练习,毕竟“熟能生巧”。
只有能面不改色、气定神闲、稳稳当当地拿起滚烫的盖碗,才算给交上一个关于“仪式感”的完美答卷。

《10》
在平凡的日子里,泡红茶时的仪式感,实际上是对天地馈赠的庄严应答。
希望列位看官,看完本文后,能具有仪式感地为自己、为家人朋友泡上一杯好喝的红茶。
当茶汤滑入喉间暖意升腾时,你终将懂得:所谓好茶,不过是用珍重之心换来的甜美回甘。
毕竟人生苦短,更应该及时行乐才是。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