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茶与茶树品种之——从茶史谈中国名茶

从茶史谈中国名茶与茶树品种等的关系起始

中国是茶的故乡,在中华茶文化史上,在唐朝前还是徐徐拉开的帷幕。

唐朝恰如突兀而起、巍然屹立的高峰,以陆羽的《茶经》为代表经典出世,茶业进入了“茶道大行”阶段。

茶叶生产:茶产日盛,名品纷呈。

茶叶贸易:山泽以成市,商贾以起家。

饮茶风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

宋朝,是茶业的分野和兴盛阶段,所谓的分野,一方面是指茶叶的产区分为东南、四川两大产区,并且这两大产区的地位转化。

宋代梅尧臣诗品评天下名茶云:“陆羽旧茶经,一意重蒙顶。比来唯建溪,团片敌汤饼,顾渚与阳羨,又复下越茗,近来江国人,鹰爪夸双井,凡今天下品,外此不览省。蜀茶久无味,声名漫驰骋。”

宋代马端临《文献通考》亦云:“蜀茶之细者,其品视南方已下,惟广汉之赵坡,台州之水南,峨眉之白芽,雅安之蒙顶,土人亦珍之,然所产甚微,非江、建比也。”,也就是茶的质量和产量东南茶区均超越了四川茶区。

另一方面是茶政制度不同,东南茶区实行商专卖体制,成为国家的重要财政来源,四川茶区则以茶马互市制度为主。

兴盛则如宋徽宗的《大观茶论》所言:“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

然而,宋朝之前的茶叶生产和饮用方法,最主要的还是饼茶饮法。

饼茶经过采、蒸、捣、拍、焙、穿、封七道

工序制成,饮用之前要对饼茶进行再加工,首先是炙茶,就是把饼茶存放时吸收的水分用“缓火”烘干,使茶饼变硬,达到“拒碾千声细”的程度。

然后是碾茶、罗茶,把茶饼碾碎成末,经过“罗合”罗成均匀细碎、光莹如玉的茶粉,然后投入煎沸的水中煎煮。

与现代的茶叶生产和饮用方法并无直接关系。

至明朝,朱元璋废“龙团”贡茶,令俱采芽以进,散茶代替饼茶成为主流。

制茶技术也发生变革,第一道工序由蒸青转变为炒青,推动了黑茶、薰花茶、红茶、乌龙茶等茶类的全面兴起和保持茶质色香味等都有积极意义。

茶树品种的繁殖也开始了无性繁殖,饮茶方式由煎饮法向瀹泡饮法的过渡,开创了今日的开水冲泡饮法的先河,令饮茶更方便和普及。

所以,从茶史所见,中国名茶与茶树品种等的关系应该从明末清初才算真正开始。

中国名茶与茶树品种、产地、制茶技术孰重?

明朝以后,制茶技术的变革,改蒸青为炒青,茶类全面兴起,茶树品种的无性繁殖等,令与中国名茶产生关系的因素就不仅仅是茶树品种。

从名茶辈出中,看名茶所包含的因素, 根据陈宗懋主编的《中国茶经》,在清代名茶约有40种。

主要包括武夷岩茶、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新安松罗、云南普洱、闽红工夫茶、祁门红茶、婺源绿茶、石亭豆绿、敬亭绿雪、涌溪火青、六安瓜片、太平猴魁、信阳毛尖、紫阳毛尖、舒城兰花、老竹大方、泉岗辉白、庐山云雾、君山银针、安溪铁观音、苍梧六堡、屯溪绿茶、桂平西山茶、南山白毛茶、恩施玉露、天尖、政和白毫银针、凤凰水仙、闽北水仙、鹿苑、蒙顶、青城山茶、峨眉白芽、务川高树茶、贵定云雾、湄潭眉尖、严州苞茶、莫干黄芽、富阳岩顶、九曲红梅、温州黄汤等。

可见地域名称加茶的特点是茶叶命名的标配。

至现代,自2010年起,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联合中国茶叶研究所《中国茶叶》杂志、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等权威机构,持续开展公益性课题——“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专项研究。

2018年,参与评估的茶叶品牌105个,有效评估98个。

其中,前十品牌茶叶的命名地域色彩浓厚外,茶的品类也清晰起来了。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