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阿拉伯人哈只·马合木最早向威尼斯人介绍了中国人饮茶的习惯,随后传教士也将饮茶的消息传回欧洲。16世纪,葡萄牙人在香料贸易中将茶带回欧洲,而荷兰人和英国人随后在亚洲东部地区推广了饮茶的风气。
2、17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和英国东印度公司都曾购买中国茶叶,最初茶被当作药物在药店出售,价格昂贵。17世纪中叶,伦敦一位商人开始在咖啡馆卖茶,茶逐渐成为欧洲人的饮料。饮茶成为流行饮料,不仅与全球贸易的发展有关,也与嫁给英国国王查理二世的葡萄牙公主凯瑟琳的倡导有关。
3、“茶”这个词在欧洲语言中的发音主要分为两类:一类类似于英语的“tea”,另一类则类似于“chai”。这两种发音实际上来源于中国的两种方言。其中,“tea”源自闽南话的“té”,主要被那些通过海路最早接触茶叶的国家采用,如荷兰和英国。这些国家最初是在印度尼西亚的市场上接触到茶叶,而茶叶主要由厦门商人经营,因此采用了闽南话的发音。
4、另一方面,“chai”这个发音则源自粤语,主要被那些通过陆路或从北方传入茶叶的国家采用,如日本、波斯、土耳其和俄罗斯。这些国家在早期通过陆路贸易接触到茶叶,因此采用了粤语的发音。葡萄牙虽然也是通过海路来华,但却采用了粤语的“chai”发音,这与其它通过海路接触茶叶的国家不同,具体原因较为复杂。这种发音的差异反映了茶叶贸易的历史路径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5、葡萄牙是16世纪初最早由海路到达中国的欧洲人,比荷兰和英国都要早。他们原本想在广东沿海登陆参与广州的贸易活动,但因低估明朝实力,试图武力占领广东和福建,结果在1521年和1522年的屯门海战和西草湾海战中被明朝军队击败,被驱逐出广东。
6、明朝政府因葡萄牙的侵扰暂停了东南亚各国与广州的贸易活动,但后来因经济需要重开海禁,规定东南亚商船只能在珠江口附近的海澳贸易。珠江口的海澳中,濠镜澳因条件优越逐渐成为最繁荣的交易地点。

澳门历史地图,1634年
7、葡萄牙人通过谎称晾晒贡物等手段,最终在1557年作为租客在濠镜澳住下,并迅速发展成一个带有欧洲色彩的东方国际商港,即现在的澳门。澳门也因其与葡萄牙的贸易关系,被日本人称为“天川”,并且葡萄牙人受当地影响将“茶”称为“chai”。
8、澳门本来是作为广州的外港发展起来的,毕竟从明代至清初时常有禁海、迁海等禁令,广州虽然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中心,但禁海期间贸易活动只能通过澳门这个中介进行。这让澳门发展成一个繁荣程度甚至超过广州的中国对外贸易的副中心。
9、葡萄牙人以澳门为起点,开辟了三条主要贸易航线:一条向西经印度果阿到达里斯本,一条向东到菲律宾马尼拉再转至墨西哥,还有一条往东北直达日本长崎。此外,他们还参与了澳门到东南亚的传统贸易航线。
10、葡萄牙人主要运输中国的生丝和瓷器到欧洲,并在果阿购买胡椒、象牙等商品回澳门。16世纪末,荷兰人开始对中国市场产生兴趣,并尝试与澳门直接贸易,但遭到葡萄牙人的阻挠。荷兰人随后在爪哇发展,并于1602年成立荷兰东印度公司,迅速派遣商船到中国进行贸易。
11、荷兰人虽然在葡萄牙人之后开始探索东方,但他们更早地将茶叶引入欧洲。1606年,荷兰人从澳门将茶叶运到爪哇万丹,随后在1610年运到欧洲,这标志着中欧茶叶贸易的开始。荷兰东印度公司将总部设在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并集中力量开展对华贸易,吸引中国商船到他们的港口,并攻击葡萄牙商船。
12、荷兰人还直接开辟了巴达维亚与澳门之间的贸易线路,使茶叶逐渐出现在欧洲市场。此外,荷兰人还购买茶具,如瓷杯和瓷壶。尽管茶叶和茶具已进入欧洲,但对当时的欧洲人来说,茶叶仍是陌生的舶来品。

荷兰画家扬·约瑟夫·霍曼(Jan Josef Horemans the Younger)的《饮茶时间》(Tea Time),18世纪
13、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认为茶的发展顺序是食用、药用再到饮用;另一种则认为这三者不分先后,因为中国有“万食皆药,药食同源”的说法。相比之下,欧洲对茶的接受首先是其药用价值。
14、16世纪的威尼斯学者拉穆西奥在其著作《航海与旅行记》中描述了茶的使用,指出茶在中国被视为一种珍贵的食品,主要生长在四川嘉州府(今乐山一带)。茶的鲜叶或干叶煮沸后饮用,可以治疗发烧、头痛、胃痛等多种疾病,并有助于消化。因此,茶在当时被视为旅行家的必备物品。
15、拉穆西奥的书籍是欧洲最早记载茶叶的文献之一,主要介绍了茶叶的药用价值。这表明在16世纪,尽管一些欧洲人已经知道茶这种饮料,但他们主要将其视为一种神秘的草药汁液。例如,一位葡萄牙传教士在1560年左右访问中国时描述茶为红色、苦味,并用作药物。
16、1610年,茶叶被荷兰人引入欧洲后,最初仍被视为药物。英国的第一条记录评论称茶是被所有医生称赞的中国饮料。1660年,伦敦的第一位公开销售茶叶的零售商托马斯·加维在一篇文章中提到,茶能增强活力,治疗头痛、晕眩,甚至有助于驱逐噩梦,放松心情,增强记忆力。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