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非遗传承人讲述手工制茶“七步法”

刘明钦,今年52岁,荣县第六批四川省非遗传承人。从出生之日起,他就受茶的熏陶而成长。在他的记忆中,爷爷那辈制茶是先煮后晒,但到爷爷晚年时,才将煮茶改为炒茶。

12岁那年,刘明钦因为家里穷,离开书声琅琅的校园辍学回家,从这一年开始,父亲就成了传承手工制茶的“师傅”。而第五年开始,刘明钦便成了父亲的接班人,传承着祖辈留给他手工制茶技艺。

在茶的熏陶下,刘明钦到过荣县的“龙都香茗”茶业公司,后供职于“荣县东郊茶厂”至今。做仓管、做技术指导,他脑子里每时每刻都在“牵挂”着手工制茶工艺。多年来,他总结提炼了手工制茶“七步法”,分别是:

第一步:第一次杀青。当天采摘的鲜茶叶,在室外通风晾干约4个小时后,便可以开始烧锅。将茶叶投入翻红的锅中,这时铁锅底温度约200度,倒入茶叶后,徒手紧贴茶叶在锅内巡回杀青,茶叶温度要保持在七八十度。为了给茶叶散水蒸气,期间还要不停将茶叶抛向空中,如此循环三分钟。这样茶叶中的活性酵才不产生氧化,色彩更加翠绿。

第二步:第二次杀青。将第一次杀青后茶叶,从锅中全部拿出,在簸箕中晾两到三分钟后,再进行第二次杀青,这时候锅的温度要达到100多度。此步骤是为了防止有的茶叶没有杀透,同时也能通过第二次杀青,让茶叶香味更加醇厚。

第三步:三烘三揉。将锅中的茶叶按一个方向旋转、揉捏,以此循环往复三次,大约需要20分钟,这样可以保证茶叶内茶多酚、茶氨酸等属性充分综合。此步骤锅中温度要达到80到100度。

第四步:搓团提毫。这是最关键的制作过程,当锅温降到60到70度左右的时候,一边炒一边用双手用力地把全部茶叶揉搓成数个小团,持续抖散,反复如此,直到条形卷曲,茸毫显露。

第五步:文火干燥。采用轻揉、轻炒手法,来达到固定形状、蒸发水分的效果。

第六步:晾凉。当九成干左右时,起锅将茶叶摊开晾凉,一般要半小时左右。

第七步:装袋。用牛皮纸装袋、封口。茶叶的“嗅觉”很敏感,很容易吸收“身边”的味道,所以,装茶也很讲究,或用牛皮纸,或用茶叶罐等,必须密封好。

刘明钦说:“这‘七步法’说起来简单,但操作起来不会那么得心应手,需要反复摸索,反复实践,从中找到奥妙。从鲜叶入锅到成品出锅,反反复复约50分钟里,用心制茶茶才会‘心领神会’。”

如今,刘明钦的心愿就是将手工艺制茶传承下去。下一步,刘明钦还会继续让更多人关注和热爱上手工制茶。在自贡市荣县巅峰茶学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他已经培训过10000余名中小学生了。在其余大大小小的茶艺交流座谈会上,也有刘明钦讲解制茶知识的身影。(蒋雪梅 蒋兵)

编辑:冉华阳

编审:吴山冠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