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失眠了一整夜,脑子里翻来覆去全是茶。
起因是前几天泡茶,同一款普洱,用山泉水泡时,香气入髓,入口甘醇得让人忍不住眯眼;换了家里的自来水,瞬间淡得像白水,连茶底那点陈香都跑没了。老辈人总说“茶要试了才知道好不好喝”,可试来试去,试的是茶,还是背后那点“懂行”的门道?直到真喝懂了茶才明白,陆羽的厉害根本不在“试喝”——他看一眼水的清浊、辨一下水的软硬,就知道这水配哪种茶最合适,不用碰茶杯,就把茶的脾性摸得透透的,这才是真懂茶。
这些门道,说穿了是技术,能学。比如水的TDS值多少适合泡生普,多少适合泡熟普;水温高了会烫坏芽头,低了又出不来香气,这些数字、技巧,只要肯花时间,总能记下来、学明白。可真正难的,是学不会的那部分——得靠自己一口口喝、一天天悟。同一泡熟普,今天喝着甜,明天喝着涩,茶在那里没变化,性却变了,你也变了,水也变了,所以,不懂自己的心,不知道状态,不知道茶的状态,终将是一场空,是健康的随机状态。

很多真正的技术,都是拿命熬出来的,跟当年神农尝百草似的,那些张口就说“我做茶三十年”的人,未必有这份“试错”的狠劲;也未必有这份“死磕”的耐心,毕竟,拿命换来的技术,只有一口一口去把农药茶,农家施肥茶,天然茶,古树茶,野生有毒的,无毒的,生物化学转基因茶等,同地区,不同生态的茶,你要一遍遍喝出来,还要喝准,这是一种钻牛角尖,一种死磕,一种变态,正是这种变态,你才有资格对着现有的科学说,你错了,因为科学本身有多变态,你们看到了量子已经说变态,所以,当你要超过科学的时候,肯定是要比科学的变态更变态才能超越科学,不是么?
所以说,要解决普洱茶的问题,别光盯着谁做茶做了多少年、谁的茶饼压得多紧实。关键得看他喝茶喝了多少年——喝的不是数量,是“通透”。喝到最后,能不能喝出陆羽在《茶经》里说的“久服,有力,悦志”?不是说茶能治病,而是喝对了茶,身子骨会结实,爬几层楼都不喘;精神头会足,熬夜加班也不觉得累;心里头会舒坦,遇事不慌不躁,连脾气都温和了——这才是茶对人的真好处,也是懂茶的终极标准。

做茶久,未必喝得透。有些人做了一辈子茶,眼里只有“杀青、揉捻、发酵”的工序,却从没静下心喝一喝自己做的茶,不知道这茶适合什么样的人,不知道用什么水泡才最好;可喝得透的人,哪怕没亲手做过茶,也能一眼看穿茶的好坏——看茶毫的分布就知芽头比例,闻干茶的香气就知仓储是否干净,喝一口茶汤就知发酵是否到位。更重要的是,他懂茶,也懂人——知道胃寒的人该喝三年陈的熟普,懂上火的人适合喝当年的生普,明白熬夜多的人得配着陈皮泡,这才是真的“懂茶”。
如果你也总觉得茶没喝对,可以找我服务。把你常喝的茶、用的水,拍照,我帮你看看哪里不对,还是喝的方式不对,帮你找到那杯让身子舒服、心里舒坦的茶。

毕竟茶的终极意义,从不是“贵”,也不是“老”,是“对”——对的水,对的茶,对的人,喝到最后,喝出的是健康,是悦志,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