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5种公认的错误喝茶方式,很多人在第2个就踩坑了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电陶炉上玻璃壶低鸣,沸水撞向茶叶的瞬间,茶香弥漫开来。

这样的场景,是每个爱茶人都会贪恋的惬意时刻。

老茶人常说:茶是活物,懂它的人喝出滋养,不懂它的人喝出麻烦。

喝茶本来是件修身养性的雅事,可生活里总有人因“贪”失度。

要么贪空腹时喝茶的快意,要么贪浓茶的醇厚,要么贪久泡的省事......

最后,反而把好事变成了糟心事。

今天,我们便来循着前人喝茶的经验,聊下喝茶时的五不贪。

帮助茶友们避开误区,掌握健康喝茶的方式。

《2》

首先,忌贪空腹喝茶。

古人早有“莫吃空心茶”的告诫,可不少人晨起口干舌燥时抓起茶杯就喝。

确实能满足的短暂生津止渴的快意感,但同时也给肠胃留下了隐患。

空腹时胃里空空如也,没有任何食物进行缓冲。

茶叶中的茶多酚等物质会刺激胃黏膜,引起胃胀发酸,甚至胃痛痉挛。

此外,空腹喝茶还可能引起“茶醉”。

空腹时咖啡碱吸收过快,会导致头晕心慌、手脚发软。

这种不适感,比醉酒时还要强烈一些。

其实护胃的方式很简单。

真正的茶人都有个习惯:泡茶时先吃点东西垫一下。

几块小苏打饼干、一小块点心,都能给肠胃一个缓冲。

若是早起实在渴,可以先倒杯温开水润润喉。

等吃过早餐,再慢慢冲泡喜欢的茶。

既解了茶瘾,又保护了肠胃,才是稳妥之道。

《3》

其次,忌贪喝浓茶。

“茶要够浓才够味”,这是部分人在喝茶时的固有认知。

可懂茶的人都知道:浓茶汤像烈火,偶尔尝个鲜尚可,天天喝早晚伤身体。

况且,浓茶里的咖啡碱和茶多酚远超淡茶。

一杯下肚,神经会被直接刺激得兴奋起来。

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白天还可能心慌手抖。

长期喝浓茶更麻烦,茶多酚会影响身体对铁的吸收。

很容易因此气血不足,整个人显得没精神。

老茶友们有自己泡茶的规矩:盖碗放适量茶叶,快进快出。

泡其他茶时放5g,岩茶放8g,沸水冲泡7-8秒快速出汤。

这样既能尝到茶的清香,又不会让刺激性物质过度释放。

还要注意茶水分离,绝不能长时间泡在水中。

这样泡出来的茶温润不刺激,喝起来才舒服。

《4》

再次,忌贪冷泡茶。

福州的秋天总是燥热难耐,即便暑热渐消,仍有茶友贪恋冷泡茶的清凉。

总觉得用冷水或冰块萃取茶汤,喝着清爽解暑。

却没意识到,这是在给肠胃“添堵”。

老茶人常说:“茶性需热引,冷水泡不出真味,还会伤了脾胃。”

茶叶里的香气物质和有益养分,需要热水的激发才能充分释放,

冷泡只会让茶汤滋味寡淡,既尝不到茶的醇厚,也得不到应有的滋养。

更关键的是,肠胃本就“喜温不喜凉”。

过冷的茶汤会直接刺激肠道黏膜,让肠胃血管收缩。

轻则引发腹胀、腹泻,重则加重脾胃虚寒的问题。

懂茶的人即便天热想喝凉茶,也有自己的“讲究”。

先用沸水把茶泡好,等茶汤自然冷却到常温。

或是稍微加一两块冰降温,绝不用冷水直接泡。

如今天气逐渐转凉,更要避开冷泡茶,坚持热泡温饮。

这样既能喝到茶的本味,又能减少对肠胃的刺激,喝着才安心。

《5》

接着,忌贪睡前喝茶。

“晚上喝杯茶,能睡得更香。”

这句话在茶人看来,是十足的误区。

他们常说:“咖啡碱是茶的'精气神',白天能提神醒脑,晚上喝就会影响睡眠。”

人体代谢咖啡碱,通常是需要时间的。

哪怕是最清淡的茶,也要至少3个小时才能基本代谢完。

若是坚持睡前1-2小时喝茶,咖啡碱此时还在体内活跃。

人很容易躺在床上翻来覆去,难以入眠。

就算勉强睡着,也可能多梦易醒,第二天起床没精神。

所以,晚上7点之后最好就不要碰茶了。

若实在想喝,就在睡前3-4小时内饮用完毕。

给身体留足代谢时间,才能够茶喝得舒服,觉也睡得香。

《6》

最后,忌贪隔夜茶。

去过老茶人家里就知道,他们的茶桌旁从没有隔夜茶的影子。

只因“茶是鲜物,讲究现泡现饮。”

隔夜茶放了十几个小时,里面的营养物质早就流失殆尽,还容易滋生细菌。

尤其是夏天,茶汤放在室温下。

细菌繁殖速度更快,喝了很可能腹痛腹泻。

就算放进冰箱,也还是不建议饮用。

之前有人觉得可惜,想把隔夜的白茶加热后继续喝。

还好被及时阻止:“茶汤一过夜,性质就变了,加热也没用,不如倒掉重新泡。”

真正的茶人泡茶,向来“少量多次”。

一次只泡一壶,喝完了再泡新的,从不贪多存放。

在他们看来,喝隔夜茶不仅没益处,还可能伤身体。

与其冒着风险喝旧茶,不如花几分钟泡杯新茶。

喝着放心,滋味也更鲜活。

《7》

饮茶的真谛,从不是“多喝、浓喝、久喝”,而是“适度、适时、适量”。

不贪空腹、不贪浓酽、不贪久泡、不贪睡前、不贪隔夜。

循着这五个“不贪”,再结合自己的体质选茶、泡茶。

才能在一杯茶汤里,喝到健康,品到生活的从容与惬意。

毕竟,我们喝茶是为了滋养身心。

若是因“贪”失度,反倒让茶成了负担。

这样,就彻底违背了我们饮茶的初心。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6000多篇原创文章。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