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听过《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的“七碗茶歌”是吧。“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这首诗激发了我对品茶的无限向往。
正赶上今天我们的英语课学习了课文茶的种植和加工。我也借机了解了一下茶的相关知识。我最关心的是茶的分类方法,茶的保存方法 ,冲泡方法。

一先说分类。
首先按传统工艺分为六大类。分类根据是茶的发酵(jiào)程度和制茶工艺。
1绿茶Green Tea
绿茶不发酵茶。它用“炒”。绿茶越新鲜越好。西湖龙井,碧螺春,黄山毛峰,庐山云雾都属于绿茶。
2白茶White Tea
白茶微发酵茶。它要靠“晒”。白茶越陈越好。白毫银针,白牡丹,寿眉,贡眉属于白茶。
3黄茶Yellow Tea
黄茶轻发酵茶。它要靠“焖”。黄茶要喝新鲜。君山银针,蒙顶黄芽,雅安黄茶,平阳黄汤属于黄茶。
4青茶Oolong Tea
青茶是半发酵。它要靠“摇”。青茶可以提神消瘦促进新陈代谢。铁观音,大红袍,冻顶乌龙,凤凰单丛属于青茶。
5红茶Black Tea
红茶是全发酵茶。它要靠“揉”即揉捻。正山小种,祁门红茶,滇红功夫,九曲红梅属于红茶。
6黑茶Dark Tea
黑茶属于后发酵茶。它要靠“堆”。普洱茶,安化黑茶,六堡茶属于黑茶。
有人要问了“不是还有花茶吗?”
我也是才知道原来花茶是用上面六大类加工好的茶为原料,再进行二次加工。添加鲜花等各种原料,用窨制,压制,添加而成。比如茉莉花茶,就是用绿茶披与茉莉鲜花窨制而成的。
关于茶的分类大家清楚了吗?

二 茶的保存方法
红茶,青茶,白茶常用三层包装。内层铝箔袋,中层牛皮纸,外层纸箱防变形。
绿茶,黄茶可以冰箱5摄氏度左右保存。
黑茶不用密封。它需要“呼吸”才能慢慢发酵。要用棉纸或竹篓装。普洱生茶和熟茶要分开存放。黑茶可放在通风无阳光的地方。
无论哪种我觉得都要注意与其它有味儿的东西分开存放。

三冲泡
1绿茶:喝的就是那口“鲜”,水温别太高。水温:80-85℃(开水晾1分钟,手摸杯壁微烫不烫嘴)用玻璃杯(看芽叶舒展超治愈)、白瓷杯。投茶量:3-5克(约占杯子1/5)。先倒半杯水,放茶叶,等10秒再加满(“高冲低斟”,水流别直接冲芽叶),1分钟内喝完第一泡,第二泡延长到1分半,最多泡3次。
小窍门:碧螺春用“上投法”(先倒水再放茶),龙井用“中投法”(先倒半杯水放茶,再加水),保护鲜嫩芽叶不被烫坏。
2 白茶
新白茶:水温90℃,盖碗冲泡,投茶5克,第一泡洗茶5秒倒掉,之后每泡15-30秒,泡到第5泡开始延长时间。
老白茶(5年以上):
直接煮!用陶壶,投茶8克,加冷水没过茶叶,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煮3分钟,煮出枣香、药香超绝,续水后还能煮3-4次。
小窍门:寿眉叶片粗,可多放1克;白毫银针芽头嫩,少放半克,避免苦涩。
3黄茶:小众茶更要“护”,别让香气跑了
关键:水温适中,快冲快出
水温:85-90℃
茶具:盖碗(盖着闷3秒锁住香气)、黄瓷杯(衬得茶汤更漂亮)
投茶量:4克(约1小把)
方法:洗茶1次(5秒),第一泡15秒,第二泡20秒,第三泡30秒,最多泡4次。黄茶香气淡,别闷太久,不然会有“闷味”。
4 青茶(乌龙茶):浓香型“猛冲”,清香型“轻泡”
关键:高水温激发香气,浓淡看投茶量
水温:必须100℃沸水(香气全靠高温逼出来)
茶具:紫砂壶(聚香)、盖碗(方便控制时间)
投茶量:浓香型放1/2壶,清香型放1/3壶(新手建议少放,避免太苦)
方法:洗茶2次(每次10秒,让茶叶“醒”过来),第一泡20秒,第二泡25秒,之后每泡加5秒,能泡6-8次。
小窍门:凤凰单丛“高冲”(水壶举高倒水),让水流冲击茶叶,香味更爆炸;铁观音“低斟”(水流贴着杯壁),保留清香。
5红茶:暖乎乎喝到胃,不怕闷
代表:祁门红茶、正山小种、滇红
关键:水温别太高,泡久也不涩
水温:90-95℃(滇红可100℃,更出味)
茶具:紫砂壶、红茶杯(带过滤的最好)
投茶量:5克(喜欢甜的少放,喜欢浓的多放)
方法:不用洗茶(洗了会损失甜味),第一泡30秒,第二泡45秒,第三泡1分钟,泡到第5泡加奶或蜂蜜,秒变奶茶!
小窍门:正山小种用沸水闷1分钟,能泡出桂圆香;祁门红茶水温稍低,保留“祁门香”。
6黑茶:粗茶耐煮,越泡越浓
关键:洗茶要够,泡煮都行
冲泡法(普洱熟茶):
紫砂壶,投茶8克,洗茶2次(每次15秒,把渥堆味洗掉),第一泡30秒,之后每泡加10秒,泡到第8泡还能喝。
煮茶法(安化黑茶):
掰10克茶块,用沸水快速洗2次,放进煮茶器,加1000ml热水,煮5分钟(别煮到沸腾冒泡,会涩),喝着绵柔解腻。
小窍门:新普洱熟茶多洗1次,老茶(10年以上)少洗,避免洗掉陈香。
总结:记住3个“万能公式”
1. 看发酵度:不发酵(绿茶)怕烫,全发酵(红茶)耐泡,后发酵(黑茶)能煮
2. 看嫩度:芽头越嫩(如白毫银针)水温越低,叶片越粗(如寿眉)水温越高
3. 试错法:第一泡时间短点,觉得淡就延长,觉得苦就减少投茶量。
作为一个外行,我整理的这些难免有偏差。欢迎头条的读者们踊跃分享自己的品茶,鉴茶小窍门。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