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茶史文献集成——《鄂南茶史拾遗》钩沉茶业盛世

香城都市报报讯(记者 杜培清 )

近日,由市政协文史委主编的咸宁茶史文献集成——《鄂南茶史拾遗》杀青付梓。该书站在全市的角度,对茶史文献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挖掘和梳理,体现了政协文史工作存史、资政的特点,体现了市政协文史委“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得到了社会和读者的青睐。

新目标需要新支撑

近年,为呼应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实现咸宁绿色崛起,咸宁市提出打造百亿茶产业目标。

“咸宁是茶叶之乡,但对茶史、茶文化没有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挖掘和研究,也没有出版多少专著。经常在报刊上看到一些关于咸宁茶史的文章,其中引用的资料不是那么真实可靠,这让别人看了,会觉得咸宁没有文化,只能虚构杜撰。打造百亿茶产业,必须要有文化来提供支撑。文史资料挖掘整理工作,就是要把咸宁厚重的历史底蕴呈现出来,让茶文化的研究不滞后于茶产业的发展。”市政协文史委主任王亲贤说。

咸宁茶产业历史悠久,茶文化源远流长。确切的文献记载,可追溯到五代时期的《茶谱》;北宋张乖崖在崇阳拔茶植桑的故事,更是脍炙人口。宋代的鄂州是全国著名茶区之一,咸宁六县是这一茶区的主体。进入近代以来,茶叶进入规模化生产,随着印刷业、新闻业的发展,留存下来的茶叶文献资料很多。但是,这些茶叶史料深藏故纸堆里,并不是一般读者所能找到的。市政协文史委编辑出版《鄂南茶史拾遗》,就是希望能通过史料的搜集和呈现,比较全面地反映咸宁茶史的概貌,为宣传咸宁茶文化提供一手材料,为发展咸宁茶产业贡献一份力量。

文史资料编撰专业性强,成书需经历“选题、征集、审稿、选稿、校对”等多个环节。王亲贤和文史委一班人克服种种困难,在瀚如烟海的史料中搜寻有关咸宁茶叶的每一点记载,包括湖北及咸宁地方志书关于茶叶的记载、近现代关于咸宁茶业的调查、经济专刊和新闻媒体关于咸宁茶业的报道、茶业从业者的回忆、茶史研究者的撰述,还辑录了一百多首历代茶诗。

新思路带来新发现

文史资料工作意在存史资政、鉴往知来,征集整理史料以“亲历、亲见、亲闻”为特色。但随着参与甚至影响咸宁历史进程的“三亲”人士步入暮年、相继谢世,文史工作困难重重。受杭州市政协文史委的启发,王亲贤把文史资料的征编与历史文献搜集结合起来,拓展了文史工作的空间,做到融史料性、可读性、知识性于一体,同时走出了史料出版专辑化的路子。

在《茶情调查》部分,《鄂南茶史拾遗》辑录了近现代关于咸宁茶业的几篇调查报告,其中的戴啸洲、陈启华、刘润涛、彭先泽等都是当时知名的茶叶专家,他们当时的政府和研究机构的委托,深入鄂南实地调查,所撰报告把咸宁茶叶的生产、制造、运输、销售情况都反映出来了。许多业内人士在翻阅后,都觉得这本书的份量很重。

在长期搜集茶叶资料的过程中,王亲贤偶然发现了杭州市政协文史研究会编辑的《杭州文史》刊物,刊载了《中国省别全志·浙江卷》关于杭州城市史料的译稿。他当时就想:这部《中国省别全志》里有没有“湖北卷”、有没有关于咸宁的史料呢?

《中国省别全志》共18卷,在《中国省别全志·湖北卷》里,王亲贤发现里面关于咸宁茶叶的记载特别多。

“咸宁地区当时以农业为主,茶产业是鄂南的经济命脉,在书中有极大的篇幅记载了咸宁的产茶情况、制茶方法、运输道路、运输费用等都调查得清清楚楚,茶叶产量产地、茶厂的名称等更是无一遗漏。”王亲贤说。

茶诗茶闻添轶趣

除了史志资料外,《鄂南茶史拾遗》还辑录了近现代关于鄂南茶业的新闻报道和一些银行、经济刊物的记载。尤其以1873年创刊、1938年停刊的《申报》对咸宁茶业报道最多。

“《申报》里的茶叶报道包罗万象,包括当年的茶产行情、产量、质量、天气、茶价、茶叶检查、茶业受灾、收税税官、匪患等都记得非常具体,是一幅生动的茶区风俗画卷。”王亲贤说。

如1896年4月13日《申报》第8255号第2-3页《茶市述闻》:“汉口采访友人云:昔者鄂省红茶开市时,各路茶商皆携银至汉口,向各钱店换钱,以供入山购茶之用。兹者钱贵银贱,茶商受累实深,遂相与互商,另筹新法:凡入山购茶之客,以钱银各半付茶户,茶户素仰茶商鼻息,无不唯唯顺从……”

王亲贤说:“各种报道搜罗整理下来,文字有8万之多,后经删减,还有5万多字。翻阅到这些报道和历史资料,有时候自己会边读边忍不住笑,我觉得这也算是庞大的文史资料研究工作的一种福利吧,还有那种发现遗漏历史记载的快感,让人兴奋不已。”

《鄂南茶史拾遗》还辑录了宋代以来有关咸宁“茶”的诗词,包括咏茶诗、采茶诗、饮茶诗等,既增加书的趣味性,又从侧面反映咸宁的茶风俗。

更多咸宁本地新闻,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香城都市报(或公众号搜索:xcdsbgfwx)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