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饶茶秘史:陆羽与朱熹的千年茶缘

一、茶圣陆羽与饶州茶的渊源:从《茶经》著述到第四泉传奇1. 《茶经》中的饶州茶印记

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八之出》中明确记载:“歙州生婺源山谷”,将古饶州(今上饶婺源)列为唐代重要茶区。他在实地考察中发现,上饶 “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 的土壤特质与 “阳崖阴林” 的生态环境,孕育出 “紫者上,绿者次” 的优质茶叶,其品质被陆羽归入 “往往得之,其味极佳” 的赞誉范畴。这一记载不仅见于《茶经》原文,更被宋代《太平寰宇记》、明代《广信府志》等文献反复引证,成为上饶茶历史地位的核心佐证。

※ 陆羽品评上饶泉水与茶区分布表

地点

品评内容

文献依据

现状

上饶茶山寺

凿胭脂井(陆羽泉),品为 “天下第四泉”

《广信府志》《孟郊诗集》

现存于上饶一中校内,井沿刻 “源清流洁” 篆书

余干冠山石峰

越溪水 “味甘且重”,品为 “天下第二水”

《余干县志》《太平寰宇记》

遗址尚存 “仙人茶社” 平台

弋阳城北

万寿泉 “煮茶味隽永”,品为 “天下第五泉”**

《广信府志》《弋阳县志》

泉眼保存完好

2.四年隐居定茶经 :上饶茶山的实践足迹

唐贞元元年(785年),陆羽避乱南下信州 (今上饶)**, 在城北茶山寺(今上饶一中茶山校区)** 结庐隐居四年。他 “环舍种茶数亩”,亲自实践采制工艺,完善《茶经》初稿。其忘年交孟郊专程探望后写下《题陆鸿渐上饶新开山舍》,描绘其 “开亭拟贮云,凿石先得泉” 的生活场景,诗中控诉 “乃知高洁情摆落区缘明陆羽以茶修身的人生选择。

陆羽在此期间拒绝朝廷两次征召(太子文学、太常寺太祝官职),坦言 “我爱茶,景仰茶。茶根深土中,擅自然之秀气,钟山川之灵气…… 我愿做个茶人不想仕途上劳心”。这种坚守使上饶成为《茶经》成熟的关键之地 —— 全书三卷十章七千余字中,关于 “采造”“煮饮’章节融入大量上饶实践经验,如强调 “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 需顺应山地气候特点。

二、朱熹:理学宗师茶中悟道的双重修行1. 祖籍婺源茶缘: 文公茶与茶苗归乡

朱熹作为婺源茶院朱氏九世孙,一生两度归乡祭祖。** 淳熙三年1176年),46岁的他带回武夷茶苗植于祖居庭院, 改良制茶技艺 **。据《朱文公行状》记载,他将武夷岩茶烘焙法与婺源炒青工艺结合培育出 “文公茶”,其后代在《婺源茶院朱氏世谱》详述:“公植茶于宅西,采制得法,香逾他树”。这种茶 “叶卷上,叶舒次’的特征,与陆羽《茶经》中 “野者上,园者次” 的标准一脉相承。

在婺源期间,朱熹还为东门泉水题刻廉泉二字,其 “源清流洁” 的理念与茶德相通他在《告始祖茶院府君墓文》中写道:“饮泉思本不忘其初暗喻茶人需坚守本心。

2.武夷精舍茶事:从茶灶论道到以茶喻理

淳熙十年(1183 年),朱熹在武夷山五曲溪畔发现一巨石,因 “形似灶台、水流环伺”,命名为 “茶灶” 并题刻二字(现存石刻为后人依朱熹墨迹补刻,幅面60×150厘米距水面120厘米)** 他在此写下《武夷精舍杂咏・茶灶》** 诗:

** 仙翁遗石灶,宛在水中央。饮罢方舟去,茶烟袅细香。** 诗中 “仙翁遗石” 的意象融合道家超脱与儒家格物精神,与辛弃疾、陆游并称 “武夷三翁”,常 “携门生泛舟至茶灶石,汲九曲溪水烹茶,品茗论学”。清代董天工《武夷山志》记载其 “试茗寻仙灶,赋诗夜未央” 的深夜论道场景,成为文人茶会的经典范式。

朱熹将茶融入理学体系,在《朱子语类》中以茶喻学:** “如这盏茶,一味是茶,便是真才,有些别底滋味,便是夹杂’强调治学需纯粹专注;又言茶本苦物,吃过却甘 **”,以茶性比喻人生 “始于忧勤,终于逸乐” 的中庸之道。这种 “理而后和” 的哲学,使茶事升华为修身养性的载体。

三、文人茶缘:从辛弃疾茶词到晚唐茶诗的千年回响 1.辛弃疾的铅山茶情:剑胆琴心入茶烟

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在上饶铅山瓢泉隐居20余年,其《水龙吟・题瓢泉》一词中写下:“其外芬芳(指茶香团龙片凤煮云膏些”,提及铅山宋代贡茶 “团龙片凤’。他笔下 “茶烟袅细香” 的闲居场景,与其 “金戈铁马” 的壮志形成反差,展现茶对文人精神世界平衡作用。据《铅山县志》考证,瓢泉附近至今存有辛弃疾煮茶的 “仙人茶灶’遗迹。

2.** 唐宋文人的茶诗地图曾几(陆游之师)在茶山寺隐居写下《东轩》诗:“甘寒百尺井旧曰陆子泉”**;陆游访陆羽泉后作《寄酬曾学士》描绘 “茗饮瀹甘寒,抖擞神气增”;杨万里多次到访上饶,在《四月四日清・初出浙东界入信州永丰界》中记录 “村酒澄春绿,林花倦午红’的茶乡风光,其《水精脍》诗更以 “上饶灵山无它灵,空山满腹著水精” 暗喻茶之清透。这些诗文共同构建起上饶茶的文人谱系。

四、古籍与遗迹:穿越千年的茶史实证 1.** 核心古籍中的上饶茶记载 **

文献名称

成书年代

关键记载

《茶经》

唐代・陆羽

"歙州生婺源山谷"(明确上饶茶区地位)

《广信府志》

明代・杨时乔

"陆羽泉在城北茶山,羽品为天下第四泉"(现存井沿篆书 "源清流洁")

《朱子语类》

宋代・黎靖德

"茶本苦物,吃过却甘" 理而后和哲学论述

《铅山县志》

清代・黄朝荣

"河红茶乃华夏首次问世之华茶"(明确铅山河红为红茶鼻祖)

2.现存遗迹与文化地标 -陆羽泉遗址 :位于上饶一中茶山校区,井深3米,水质甘冽,旁建陆羽亭,亭内立陆羽塑像,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朱熹茶灶石 :武夷山五曲溪中流,巨石上存朱熹手书‘茶灶’二字石刻,2013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鹅湖书院 ]: 位于铅山县,南宋朱熹与陆九渊 "鹅湖之辩" 所在地院内保存清代 "茶仙" 题刻,见证理学与茶的交融。- 铅山河口古镇 :明清 "万里茶道第一镇",现存48家茶行遗址,晋商 "四大金刚茶行"(饶、吕、葛庄)遗迹仍存。

结语:一片茶叶里的文化基因

从上饶茶山寺的陆羽泉到武夷山五曲溪的茶灶石,从《茶经》的 "味极佳" 到朱熹的 "茶烟袅细香",上饶茶史不仅是一部农业史,更是一部文人精神史。陆羽拒官著经的坚守、朱熹茶中悟道的智慧辛弃疾以茶寄情的豪放,共同淬炼出 "清、敬、和俭" 茶道精神。如今当我们在陆羽泉边品一杯婺源绿茶,在茶灶石畔读一首朱子茶诗千年茶香依然滋养着中国人的心灵。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