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还记得,
上一次静下心来喝茶是什么时候吗?
快节奏生活中,我们习惯了速溶、即泡,但中国人对茶的热爱,从来不是急促的。那是一种深入骨子里的仪式感,是千年文化积淀出的温度与节奏。
最近,“围炉煮茶”悄悄火出圈。 三两好友围坐炭火前,铁壶煮水,茶香袅袅,煮的不只是茶,更像是片刻安宁的生活。但你可知道,这种场景,其实千年前的文人早已沉醉其中?他们不只是喝茶,而是写茶、画茶、论茶, 把喝茶当作修身养性的方式,甚至写进一部部茶学经典中。
今天,我们以书为器,重返茶文化的源头——《茶典》,一部“爱茶人的圣经”。跟随这本书,我们将重新认识中国人骨子里的茶心与茶意。



2014年,原大原色原样复制文津阁本《四库全书》的工程在扬州取得成功,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出于对《四库全书》从书籍形式到文本内容的全面把握,《茶典》的设计团队提出回到书籍本身,去欣赏其作为抄本所特有的书法和绘画的审美价值。
从唐至清,这本书以文津阁本《四库全书》为底本,收录《茶经》《茶录》《品茶要录》《宣和北苑贡茶录》《北苑别录》《东溪试茶录》《续茶经》《煎茶水记》八种茶学经典,主题涉及种茶、采茶、制茶、选茶、煮茶、品茶及茶器、茶道等各个方面,是中国历代茶学的集大成之作。






滑动查看更多内页

该书甄选了陈洪绶、唐寅、刘松年、赵原、金农、王蒙、仇英、文徵明、米芾、苏轼这十位名家的“茶”主题传世书画珍品,如:《品茶图》《事茗图》《卢仝烹茶图》《陆羽烹茶图》《玉川先生煎茶图》《煮茶图》等传世经典。以插页形式穿插于正文之中,与知识内容相得益彰,营造出澄明诗意的氛围。翻阅之间,仿佛身处唐人庭院,看泉煮沸、茶香氤氲。这种阅读,不只是“看书”,更像是一场仪式,一次“安放内心”的过程。




滑动查看更多美图

这本看似没有经过设计的书,却在每一个阅读细节上都做足了功课。设计师潘焰荣回忆道,“我接到这本书的时候,出版社的内容文本是《钦定四库全书》的内容。如果我们用过多的技巧或者设计的痕迹,来表达中国博大精神的茶文化,是不合适的。” 他说这话时,想到的是庄子 “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于是给这本书定下基调:不露声色,却让每个细节都成为茶文化的注脚。
“最美的书〞评委们以轻柔、舒顺、凝重三个词概括本书给人的感觉,像是浓缩了的中国茶文化。但这份 “不露声色”,实则藏着从 “展览思维” 到 “书籍逻辑” 的精密转化 —— 就像一场茶文化展览,要把千年茶事装进有限空间;《茶典》的设计,也在做同样的事:把茶寮里的仪式感、古籍中的厚重感,转化成书页间可触摸的温度。
下文将带我们回归到这本书成形前的状态,即从一场展览出发,来看看书籍设计师是如何建构最为重要的设计逻辑理念的,面对原始的材料,他们又是如何编辑,甚至再创作的。
这是一本不仅能读,
还值得用手“细品”的书。
首先是封面字体的选择。第一次设计提案时,封面素净得只有“茶典”两个正楷大字,却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他略去了所有其他元素,以最简洁的手法突出了主题,厚重且大气。殊不知,这两个字看似简单,却是根据欧阳询的字体笔画精心设计出来的,而不是简单的集字。宋人工书法,崇尚唐人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字体,早期的宋书雕版,多盛行欧体,“字画刻手古劲而雅”。选用欧体设计书名,苍劲古朴,完美地诠释了“茶”这一中国文化的底蕴。

再是水洗牛皮的封面材质。潘老师一直非常注重材质的表达:“水洗牛皮给我的感觉是非常柔软,又具有韧劲。”书籍内页采用了手感柔和的圣经纸,暗合了《茶典》是“爱茶人的圣经”之意。
最后是工艺。为了体现整本书“温润”的表达,潘老师的团队尝试了非常多的封面烫压方式。烫黑、烫深咖色等等,但都不合适。后来,他们找到了一个做凸版印刷的老师,以凸版印刷这种传统的工艺,呈现出了封面“茶典”二字,颜色完全融入纸张,使整本书看起来非常温润。

《茶典》用现代设计语言诠释传统茶学,兼具古籍与现代工艺之美。墨绿色水洗牛皮纸封面,从色彩上契合“茶”的主题。内文采用圣经纸,有效减轻了书籍重量,切口三面喷青金,与封面、腰封的色调融为一体 ;内文双色印刷,完美再现了皇家钞本的小楷书法和白描手绘。空脊锁线,可使书籍完全摊平,内文和插页书画的阅读全无障碍。



关于设计师

潘焰荣
国际平面设计联盟(AGI)会员
深圳平面设计师协会(SGDA)会员
南京平面设计师联盟成员
南京艺术学院硕士生导师
推尘设计(T-ChangeDesign)创始人兼创作总监
荣誉与奖项
2022
莱比锡“世界最美的书”奖 2 项
D&AD 石墨铅笔 3 项,木铅笔 9 项
One Show 设计银铅笔 4 项,铜铅笔 1 项
纽约 ADC 银立方 3 项,铜立方 2 项
东京 TDC 提名赏 3 项
GDC 设计奖金奖
Award 360 年度设计奖金奖 2 项
中国最美的书奖 13 项
2023
挪威最美的书金奖 4 项第九届全国书籍设计奖金奖 3 项
2024
第十届全国书籍设计奖佳作奖 4 项
莱比锡“世界最美的书”奖 2 项
D&AD 石墨铅笔 3 项,木铅笔 9 项
One Show 设计银铅笔 4 项,铜铅笔 1 项
纽约 ADC 银立方 3 项,铜立方 2 项
东京 TDC 提名赏 3 项
GDC 设计奖金奖
Award 360 年度设计奖金奖 2 项
中国最美的书奖 13 项
挪威最美的书金奖 4 项
第九届全国书籍设计奖金奖 3 项
第十届全国书籍设计奖佳作奖 4 项


在这个被快节奏裹挟的世界里,我们越来越难认真泡一壶茶。当速溶茶包取代了煮茶的砂铫,当手机屏幕隔断了茶席的闲情,我们其实在悄悄丢失一种 “与自己相处” 的能力。而《茶典》最珍贵的,恰是帮我们把这份丢失的 “茶意”,重新找回来。
它不是一本工具书,而是一本让你真正理解“茶文化”的书。翻开书页,品读陆羽 “茶之出,在乎地,成在乎人” 的敬畏,看蔡襄 “茶有真香” 的纯粹 —— 这些文字像一帖慢药,让被快节奏搅乱的心,在 “采茶、煮茶、品茶” 的古老仪式里慢慢沉淀。就像翻到《事茗图》那页,唐寅笔下的茶寮炊烟,会忽然让你想起:原来 “慢” 不是落后,是让生活有回甘的修行。
不论你是刚入茶门的新手,还是已深耕茶道的行者,《茶典》都是你案头上值得久置不去的一本书。适合自用、送礼、节日典藏。
自用,是与千年茶人对话的日常;送礼,是把 “静心” 的哲思分享给同路人。一茶一书,在墨香与茶香里,把当下的日子,泡成澄明的茶汤 ——这便是《茶典》给现代人的礼物:让心,在茶里安下来。
这是一本有千年茶史,
更有文人茶语共鸣的书。




此书将楚辞研究之最佳善本朱熹《楚辞集注》与古代楚辞图绘精品《钦定补绘离骚图》图文合参,囊诗文、图画、权威注释于一册。既呈现楚辞原貌与权威注解,又融合历代图绘之美,兼具文献价值与艺术鉴赏意义。书中另附宣纸彩印的北宋《九歌书画卷》作为插页,墨韵古雅,意境深远。

宋人爱花成癖,审美融入生活,催生出诸多花卉研究文献 —— 花谱。文津阁本《四库全书》“子部” 收录十种花谱,其中九种出自宋人:欧阳修论牡丹、王观谈芍药,菊谱有刘蒙、史正志等多家之作,范成大述梅与菊,史铸汇百菊,赵时庚写兰,陈思记海棠。

《说砚》是一部以《西清砚谱》描摹历代砚史的图文典籍。其将《四库全书》收录的《砚史》《歙州砚谱》《歙砚说》《辨歙砚说》《端溪砚谱》《砚谱》《砚笺》七种经典砚谱汇为一编,以《西清砚谱》手绘砚图二百二十八幅相佐,并精选历代书法珍品作为插页,让读者在追溯千年砚史时,同步赏鉴王羲之、颜真卿、怀素等大家墨宝的艺术魅力。

《颂寿》以老年养生为专题,详述修身养性、药物与食治调理、按摩腧穴等保健内容,并附各类方剂120余种。并述老年日常起居、闲情逸致、将息养性以及古今善行、行孝劝善等内容。以海派画家任伯年的经典巨制—《群仙祝寿图》为插图,画作描绘了农历三月初三,各路神仙共赴瑶台蟠桃会为西王母祝寿的场景。

《竹谱》以文津阁本《四库全书》艺术类所收十卷本为主,为画竹笔法论述,共分四门,曰“画竹谱”“墨竹谱”“竹态谱”“竹品谱”,又分全德品、异形品、异色品、神异品、似是而非竹品、有名而非竹品六子目。卷各有图,于竹之形色情状辨析精到。《四库全书》谱录类另有晋戴凯之(旧题)撰一卷本《竹谱》,述其植物属性与生长特征,今一并收录,便于研习书画者了解绘画对象自然属性。

《香谱》收录文津阁本《四库全书》中的《香谱》和《陈氏香谱》两种。《陈氏香谱》为古代香文化重要著作,对宋代前期大量香谱做了收集和整合,将沈立、洪刍以下之十一家所著的《香谱》,汇为一书,荟萃群言,征引繁复。全书四卷,记载了当时香料的出处、历史,介绍了香的功效、用途、窨藏、用具、典故等,核心内容是合香的配方。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