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天三杯茶,身体像年轻了几十岁,听起来像是老祖宗留下的偏方,但这次却被《柳叶刀》这样的国际医学权威杂志证实了。

不久前,英国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公共卫生》发表了一项历时近15年的研究。研究团队对超过10万名中国成年人进行了长期跟踪,发现每天喝3杯茶的人,整体死亡风险比不喝茶的人低了将近25%。
不仅如此,在一项细胞老化指标“端粒长度”的检测中,规律喝茶者的细胞老化速度也更慢,生物学年龄平均比同龄人“年轻”了60%以上。
这可不是脸上不长皱纹这么简单,而是从身体最基本的细胞开始,整个系统都在变得更“年轻”。

茶里到底有什么神奇的东西?说白了,主要是几种天然的“护体卫士”:茶多酚、儿茶素、黄酮类物质,还有少量咖啡因。
这些名字听起来陌生,其实它们在身体里的作用,比保姆还细心。比如茶多酚,像个“清道夫”,能清理血管里的坏东西,减少炎症和自由基。这些自由基就像身体里的“打砸抢分子”,它们一多,细胞就容易老化甚至出问题。
而黄酮类物质就像细胞的“防晒霜”,能保护细胞不被氧化“晒伤”,减缓衰老速度。再加上少量的咖啡因,帮助提升代谢,让身体像发动机一样运转得更顺畅。

茶叶分很多种,不是所有茶都一样有效。研究中,绿茶的表现最突出,特别是未经发酵的那种,比如龙井、碧螺春、信阳毛尖。
绿茶保留了更多原始的营养成分,就像没加工过的新鲜蔬菜。它里面的茶多酚和维生素C含量高,抗氧化能力强,尤其适合平时容易上火、嘴里发苦、脸上长痘的人。
黑茶和红茶,比如普洱茶、滇红茶,虽然发酵过,但也有它们的好处。对肠胃不好的人来说,这类茶更温和,不刺激胃,而且还能帮忙“刮油”,饭后喝上半杯,肚子不容易胀。

喝茶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浓越好。有的人泡一杯茶,放10克茶叶,颜色黑得像墨水,这样不仅没好处,反而容易头晕、心慌。
研究建议,每天喝3杯,量控制在6克干茶左右,就是每杯2克,差不多是一小撮,用普通的玻璃杯泡,水温在80度左右,不烫嘴刚刚好。
时间也很关键。有些人喜欢空腹喝茶,这样容易胃不舒服。最好是在饭后一小时喝,既能帮助消化,又不刺激肠胃。如果晚上喝茶睡不着,可以改喝陈年普洱或黑茶,这类茶里的咖啡因含量低,对睡眠影响小。

有些人喝茶几个月后,身体会偷偷告诉你它变“年轻”了。比如早上起床不那么困了,白天精神更足了,饭后不那么容易犯困,皮肤也没那么暗沉了。
更明显的变化,是在体检报告上。有研究发现,经常喝绿茶的人,血脂、血压、血糖水平都更稳定,尤其是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这两个指标,下降得最明显。
年轻人也许没感觉,但对中老年人来说,这意味着血管更通畅,心脑血管病的风险更低。甚至有研究显示,长期喝茶的人,得中风和冠心病的几率也更低。

虽然茶好,但也不是人人都合适。有些人喝茶后会觉得胃难受,特别是有胃溃疡、胃酸过多的人,最好避开浓茶,选温和的红茶或淡淡的绿茶,少量慢慢喝。
还有贫血的人,茶叶里的鞣酸会影响铁的吸收。可以在两餐之间喝,避开吃饭的时间段,别让茶“抢走”饭里的营养。
孕妇、哺乳期妈妈、孩子也不建议天天喝茶,特别是浓茶。里面的咖啡因和鞣酸容易影响孩子的发育和睡眠。

有人听说茶好,立马买了一大堆名茶,每天猛喝,想着一个月就能回到20岁。这种“吃速效药”的想法可不靠谱。
长期喝茶带来的变化,是一点点积累的,就像每天晒太阳,皮肤慢慢变黑;每天喝对茶,身体也会慢慢地“变年轻”。研究里那些受益最大的人,都是坚持喝了几年甚至十年以上的人。
茶不是灵丹妙药,但它是生活里一个温和又实在的“保养品”。

现在很多人一天三瓶饮料,尤其是那些含糖饮料、奶茶、碳酸饮料,喝得越多,身体越负担。糖分高、热量大,还容易让胰岛素失控,时间一长,血糖异常、脂肪肝、肥胖就找上门了。
换成茶,不加糖不加奶,热量几乎为零。特别是饭后来一杯淡绿茶,不仅解腻,还能加快胃里的食物消化。少喝饮料,多喝茶,是对身体最实在的“投资”。

喝茶,不只是为了健康。很多人发现,坐下来泡一壶茶,整个心就慢下来了。这个过程像是在给自己“充电”。
茶里的茶氨酸,有助于调节情绪,让人更放松。焦虑、烦躁、失眠的人,喝茶的过程中,心情也能慢慢变好。日本有研究发现,平时爱喝茶的人,得抑郁症的几率也更低。
这不是茶有“魔法”,而是它帮你找回了生活节奏。


早上起床后,喝一杯温水,然后泡一杯淡绿茶,叫醒身体。上午十点左右,再来一杯,提神又不伤胃。中午吃完饭后,等一个小时,泡杯普洱或红茶,帮助消化。
晚上如果嘴馋,想喝点东西,就泡杯无咖啡因的黑茶或陈年普洱,既解渴又不会影响睡觉。
茶叶要干净,最好用玻璃杯或陶瓷杯泡,不要用塑料杯,不然高温下容易释放有害物质。

从小病小痛到慢性病,很多问题都是长期积累来的。茶虽然是生活中最普通的东西,但背后藏着的,是一点一滴的健康积累。
它不像药,立竿见影;也不像保健品,花钱多作用小。但它每天陪着你,温温地进身体,润润地养五脏六腑。只要喝得对,坚持下去,它就能成为你身体的“守护神”。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杨义先,王轶群.茶叶功能成分及其健康功效研究进展[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21,33(04):453-458.
[2]张晓宇,刘文娟.茶叶对慢性病防控作用的研究进展[J].食品工业科技,2022,43(13):368-374.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