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战国时期,烽烟四起,战场上人人自危。
出身将门的赵括,善谈兵法,人人都夸他是赵国栋梁。
结果长平之战贸然出击,四十万赵军覆灭。
这时候大家才知道,他只不过是在纸上谈兵。
而出身魏国的乐毅,想帮助弱燕打强齐,被嘲以卵击石。
可他偏率五国联军,半年内就拿下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
这一举动,狠狠地打破了质疑。
可见,别人说的话,有时做不得数,只不过是他们的刻板印象。

泡茶也是如此,关于六大类茶叶的最大冲泡次数的说法层出不穷。
有人说绿茶三泡就淡,有人称白茶能泡十几冲,更有人说“肉桂二十泡仍有滋味”。
可若细究起来,这些数字究竟是经验之谈,还是刻板印象?
茶叶是否耐泡,最多能够泡几冲,自古以来并无定论。
品质好的茶叶,内质丰富,自然反复泡都能出味。
可若是品质不过关,比如做旧茶。
茶叶结构被破坏,各种苦涩物质大量析出。
这样的茶叶,几泡自然就没味了。

《2》
关于绿茶,最常听到的说法:不耐泡,玻璃杯泡上2-3次就淡了。
事实真的如此吗?不妨先来回顾一下绿茶的主流冲泡方法。
多数人泡绿茶,习惯抓一小撮扔进大玻璃杯里,沸水冲完后焖泡放凉喝。
结果往往是第1泡苦涩,第2泡味淡,第3泡就只剩下白水味。
于是大多数茶友就认为:绿茶最多只能泡3泡。
其实绿茶的“不耐泡”,多是冲泡方式造成的误会。

玻璃杯容量大,若投茶过少,茶多酚等物质就会被过度萃取。
首泡就耗尽了精华,后面自然没味。
老茶友泡绿茶有自己的秘诀:300毫升直筒玻璃杯投茶1.5克。
玻璃杯泡茶难以实现茶水分离,适当减少投茶量可以避免茶汤苦涩。
也能避免香气物质过度析出,越泡越没滋味。
控制好茶水比例之后,多泡几泡完全没有问题。
所以说绿茶最多能泡几次,受冲泡方式影响,但具体数字无以得知。

《3》
和绿茶不同的是,喝红茶时人们喜欢用大容量瓷壶。
投上5克茶,注满热水焖5分钟。
这样泡出来的茶汤红艳醇厚,可缺点仍然是不耐泡。
一般泡个5、6次就没味了,于是茶友们又觉得红茶最多泡6次。
但换个方式,就又会改变之前的看法了。
比起瓷壶焖泡,盖碗冲泡才是更适合红茶体质的选择。

110毫升盖碗投茶5克,沸水冲泡,10-15秒出汤。
就会发现,泡7-9冲之后还有滋味。
之所以差别这么大,和玻璃杯一样,瓷壶的容量也较大。
因此难以做到快出汤,内质快速析出,耐泡度就会下降。
就像正山小种,经过了传统烟熏手艺,内质饱满。
用瓷壶泡香味来得快去得也快,盖碗才能尝到不同的层次。
不过新手喝正山小种,还是建议从无烟品种喝起。
回归正传,所以说红茶具体能泡几泡,还是离不开冲泡方式的影响。

《4》
除了冲泡方式,白茶的耐泡度还会受到茶叶本身品质的影响。
茶圈里有种说法:“寿眉能泡10几冲,白毫银针最多5泡”。
其实这是对白茶最大的误解。
真正优质的白毫银针,比如来自福鼎太姥山的头采银针。
芽头肥壮、毫毛密布,内含物质丰富,泡上10次都不成问题。
那些说白毫银针不耐泡的人,是怎么回事呢?
要么买了工艺不到位的茶,要么用了错误的冲泡方式。

老茶人泡白毫银针,会用110毫升盖碗投茶5克,100℃沸水冲泡。
这样的泡法,直到10泡以后仍然会有淡淡兰花香。
而寿眉的耐泡,是因为叶片粗老,梗粗,物质释放慢。
但若是劣质寿眉,哪怕盖碗也只能5、6冲。
所以白茶的耐泡度,需要品质和泡茶手法双在线。
但最多能泡几泡,还得依照实际情况来定。

《5》
“岩茶耐泡,肉桂、水仙随便十几泡”。
这话听着不错,但前提是投茶量达标。
真正懂岩茶的人,泡肉桂时会用110毫升的盖碗,投茶8克。
再用沸水冲泡,最后快出汤。
这样泡出来,前3泡岩韵浓烈,桂皮香明显。

4-8泡是温润期,花香渐显,回甘持久。
9-15泡,茶汤仍带着淡淡的岩骨香。
若是品质顶尖的正岩肉桂,泡到20冲以上也不稀奇。
岩茶的耐泡,需要足够的投茶量来激活。
若投错了,自然尝不到深层的韵味。
但和绿茶、白茶一样,无法确定最多几泡,视具体情况而定。

《6》
黄茶因为产量少,喝的人不多,便有人觉得“黄茶和绿茶一样不耐泡”。
其实优质的君山银针、霍山黄芽,用盖碗冲泡 ,能泡6-8次。
且每一泡的滋味都很稳定。
前2泡鲜爽,中间几泡醇厚,最后几泡清甜。
黑茶则是公认的“耐泡选手”,但也有人泡普洱熟茶只泡5次就扔了。
问题出在“洗茶”和“出汤”上。
普洱熟茶经过渥堆发酵,茶性温和。
需要用沸水快速洗茶2次,唤醒茶性,之后用盖碗冲泡出汤。

这样泡,前5泡是陈香浓郁的“醇厚期”。
第6-10泡是枣香明显的“清甜期”。
若是老茶头,泡到15次仍有滋味。
黄茶和黑茶也是需要品质稳定,并选择正确冲泡方式。
而最多能泡几泡,就看茶友们的本事和茶叶的品质了。

《7》
《茶经》里说:“茶之出,在乎地;茶之成,在乎工;茶之品,在乎泡。”
六大茶类的最多能泡几次,茶界从来没有统一的标准。
产区好、工艺佳的茶,有耐泡的“底子”。
投茶量合适、冲泡手法对的人,能把这份“底子”发挥到极致。
所以不必纠结“这茶最多能泡几次”,而是享受每一杯茶汤的滋味。
就像老茶人常说的:“一泡茶能泡几次不重要,重要的是每一泡,你都喝到了它最好的样子。”
下次泡茶时,不妨多试试不同的投茶量和器具。
或许你会发现,那些你以为“不耐泡”的茶,其实藏着更多的惊喜。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6000多篇原创文章。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