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咱们平时买东西,都讲究个“看相”,茶叶是不是也能通过看它的“长相”——也就是干茶的形状和颜色,来判断好坏呢?
答案是:能看出不少信息,但不能只靠这个下结论!
看干茶的外形,就像是咱们给人相面,能看出个大概的精神状态和基本情况,但不能完全判断这个人内在怎么样。
看茶叶也是一样,它的形状(条索)和颜色(色泽)能反映出原料好不好、加工到不到位、保存得怎么样,能帮我们 初步筛选,排除掉一些明显不好的茶。
第一:看条索(看茶叶的形状、松紧、完整度)“条索”这个词听着有点专业,其实说白了就是 干茶叶被做成了什么形状,以及这个形状怎么样。
不同种类的茶,条索标准不一样,有的要求扁平(像西湖龙井),有的要求卷曲(像碧螺春),有的要求是圆珠(像一些乌龙茶、珠茶),有的是长条形(像很多红茶、工夫绿茶)。
不管是什么形状,主要看这几点:
* 完不完整?
* 好茶叶,一般叶片比较 完整,碎末少。如果一把抓起来全是碎渣渣、粉末末,那多半是等级比较低,或者是运输保存不当弄碎了。(当然,像红碎茶那种本来就是切碎的是另一回事)。
* 匀不匀称?
* 一款好茶,它的 形状、大小、粗细应该比较均匀一致。如果里面大的大、小的小,粗的粗、细的细,乱七八糟掺在一起,看着就不规整,可能说明原料等级混杂,或者加工的时候没做好筛选。
* 紧不紧实?(主要针对需要揉捻、做形的茶)
像乌龙茶、红茶、珠茶这些需要揉捻做形的茶,通常条索 紧结、圆直(或者卷曲到位),拿在手里感觉比较重、比较实 的,说明原料可能比较嫩,加工也比较到位。
如果条索 松散、轻飘飘的,甚至有点“泡”(除非是白茶这种本身就蓬松的),那品质可能就差一些。
* 像不像样?(符合品种特征)
每种名优茶都有它独特的外形标准。比如 西湖龙井就该是扁平光滑的,洞庭碧螺春就该是卷曲带白毫的,铁观音(清香型)就该是颗粒紧结像青蛙腿的。
如果它长得跟这个品种该有的好样子差得比较远,那品质多半也高不到哪去。
第二:看色泽(看茶叶的颜色和光泽)“色泽”就是指 干茶叶的颜色,以及它亮不亮、润不润。
主要看这几点:
* 亮不亮?(光泽度)
这是判断茶叶新不新鲜、品质好不好的一个重要指标。不管是什么颜色的茶(绿、黄、白、青、红、黑),好茶叶的颜色都应该是 鲜活、油润、有光泽的。看着就觉得很舒服,有生命力。
如果颜色 暗淡、发乌、干枯、没有光泽,看着死气沉沉的,那多半是陈茶,或者是加工、保存出了问题。
* 匀不匀?(颜色一致性)
* 整批茶叶的颜色应该 相对均匀一致。如果颜色差别太大,比如绿茶里夹杂很多黄片、黑片,红茶里颜色不统一,那可能说明原料不纯或者加工有问题。
* 对不对色?(符合茶类特征)
* 不同茶类的标准颜色不同:
* 绿茶:主要看 绿色,根据品种有嫩绿、翠绿、黄绿、墨绿等,关键是要鲜活。不能发黄、发红、太暗。
* 白茶:银针是 银白色;白牡丹是 灰绿或墨绿带银白毫;寿眉颜色杂一些,可能带 古铜色或黄褐色。但都要有光泽,不能是死灰色。(老白茶颜色会变深,呈褐色或深褐色,但依然有光泽)。
* 红茶:主要是 乌黑油润,有些高级红茶带有很多金黄色的芽尖(金毫)。不能是灰黑色、暗淡无光。
* 乌龙茶:颜色最丰富,从 砂绿、墨绿到黄褐、红褐、乌黑 都有,取决于发酵和烘焙程度。但无论什么颜色,都要 油润、有光泽。
* 黑茶(如普洱熟茶):主要是 红褐色、深褐色甚至近黑色,也要油润有光泽。不能发霉有白点或绿点。
* 有没有怪颜色?
要警惕颜色 过于鲜艳、不自然 的绿茶,可能是染色的。
* 看到茶叶上有明显的 霉斑、白霜,那肯定是变质了,不能要。
特别提醒几句:
* 外形不是全部! 看长相只是第一步。有些茶其貌不扬,比如一些比较粗老的白茶、黑茶,但内质(香气、滋味)可能非常好。反过来,有些茶做得漂亮,喝起来却可能味道很淡。
* 一定要结合闻香、品尝! 看完外形,一定要抓一把闻闻干茶香不香,冲泡后闻茶汤香气、尝尝味道怎么样,再看看泡开的叶底(茶叶渣)是不是嫩、是不是有活力。这些内在的东西更重要。
* 经验是练出来的! 判断茶叶好坏需要多看、多闻、多喝、多对比。看得多了,自然就有感觉了。
通过看干茶的条索和色泽,确实能对茶叶的等级、新旧、加工工艺、保存状况有个初步判断,帮你过滤掉一些劣质茶。但这只是“初试”,真正的“复试”还得靠鼻子和嘴巴。
作者 : 资造局 关注我 一起更懂茶叶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