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茯生花:泾阳不种茶,却做出了千年的历史名茶

金茯生花

小时候,村里人流行喝砖茶。茶叶被压成砖头块,喝的时候得大动干戈,用榔头敲下一块,或者用菜刀砍下一些,放到铁壶里,架到炉子上,咕嘟咕嘟,慢慢煮成又黄又黑的茶汤。这样的茶喝着过瘾,还能像中药一样,养胃、消食、刮油,几乎家家的箱底里都会存上一点。

长大后得知,这茶出自不种茶的泾阳。紧邻汉唐帝都的泾阳曾是重要的水陆码头,汇聚着来自全国各地的物产。有一年,经水路运来的茶叶,准备在码头上岸,改作陆路北上时,有一船的茶包不小心沉入水中,打捞上来堆在仓库角落。留之无用,弃之可惜。过了一段时日,有人试着冲泡了一下,发现有了特别的口感。闻讯赶来的好茶者,纷纷品尝,掰开察看,发现里面生出了闪着光的金花。有人悄悄模仿,发现了茯茶的秘密。有人想在异地推广,却发现这种神奇的霉变,离不开泾阳的水土和天气。就这样,泾阳茯茶与茅台镇的酒一样,成了搬不走的天赐佳品。

茶树上的叶芽,单芯的做毛尖,一芯一芽的做翠青,一芯多芽的做炒青,剩下的粗枝大叶用做黑毛茶。这些“根根茶”被压成茶砖,长途运往草原,边走边发酵,成为食肉民族的消食利器,也被打上了下苦人喝的标签。几百年来,很多人靠它吃饭,但这碗饭越来越不好吃。

小寒节气里,我一个人泡在茯茶博物馆里,看了半天,如同置身茯茶发酵的空间里,一边品味着美丽的故事,一边感受茯茶发酵的神奇。从一片茶叶的生发到周边产品的衍生,从物质的链接到文化的辐射,天下很多事都是无中生有。有了从0到1的突破,就有了这琳琅满目的繁华。

腿站得发硬时,听到二楼传来音乐声。一个人拾级,来到演艺大厅。几十张茶桌整齐排列,虚位以待。我走过去,坐下来,马上有服务员送来一壶茶。倒上一杯,捧在手中,暖暖的,瞬间有了儿时的感觉。

“我们的节目要看吗?”一位戏装打扮的先生走来,说他们坚持有一个人也要演,问我有没有时间。我有些惶恐,不敢接受这专场式的服务。“还请您多提宝贵意见。”他转身绕到台上,宣布演出开始。

喝着老陕的茶,听着乡音的曲,恍惚间,感觉自己变成了一个茶分子,正在慢慢接受时间和艺术的发酵。这时,在此创业的耿先生闻讯赶来。

“下雪了,正是喝茯茶的好时候。”他抖了一下身上的雪花,我侧头看了一下窗外。雪花无声地落在房顶上,天地渐渐变白。茯茶的陈香在空气中缓缓弥漫,与窗外的雪景相融,我饶有兴趣地在转头间,看着两个世界。台上艺人吼着秦腔,声线苍劲有力,像是从黄土地上刮过的风,带着岁月的重量,直击人心。我静静听着,忽然明白,这不仅是一场商业的演出,更是一种文化的坚守。

从小在泾河边长大,把茯茶喝到血肉里的耿先生,一直在西安城里经营,50岁后决定回乡帮助茯茶破局。多年的市场经验让他坚信,天地生金,妙茶生花,无数人喝了这么多年的茶,必有过人之处。

他们借助现代科技,揭开茯茶的神秘面纱。肉眼可见的金花,原来是对人体有益的冠突散囊菌。这些特殊的菌种,帮助释放茶多酚,并通过生物酶催化茶叶内含物质的氧化,让茯茶有了天然化物的功效。肉眼可见的“茯效应”,让大批新职场人成了“茯粉”。

“饮茶是一种文化消费。六大茶系各有知名品牌,茯茶作为黑茶的一种,首先要突破它的‘黑历史’。”他让服务员取来一粒茶球,装在透明的塑料小圆球里,像一颗金色的果子。轻轻一扭,圆球打开,他把茶球投进玻璃壶中,冲水,眼看着它在水中舒展开来,如同金菊开花,绽放出黄亮的茶汤。

“众茶平等,所有茶都来自一片树叶,它们之间只有不同的工艺,没有出身的高下。每个系列里,原茶用料的不同,形成不同的品质。”他们用茯茶的金色工艺,主动拥抱优质原茶,借鉴不同茶系的氧化方法,实现了多元“茯化”。前年秋天,一位90多岁的长者回乡举办活动,引来四方高朋。看到这颗金黄色的茶球,在透明的水杯里慢慢苏醒,缓缓释放,这些见多识广的专家,怎么也不相信,泾阳茯茶原来还可以这样子。

“茯茶本来就是无中生有的创新。我们要坚守渥堆发酵的‘金钥匙’,而不要固守大砖头的老习惯。”从金茯球、白茯饼、青茯片,到加入艾草、陈皮等形成的新茯味,茯茶有了更多的新产品,甚至能像吃口香糖、冲咖啡一样,一颗一泡,一片一冲,自带快消的节奏。说到最得意处,他示意我起身,来到他们的展销柜前,看到了百花园般的新奇品种。

重新回到茶桌前,他说,Z一代的消费者,把好玩当成了选择消费的头选。弄茯人必须勇立潮头,精准投射,让茯茶金花击中新消费的痒点。我随手打开一个盒子。小袋包装的茶叶,一袋一泡,每个袋子上都有不一样的手绘。12袋集齐了,就是一套好玩的收藏系列。

听得津津有味时,又下楼重温了一下厚重的历史,再看看室外轻盈的雪花,觉得他们已经把茯茶玩出了花,历史正在以更明快的方式延续。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