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夷岩茶,作为中国乌龙茶的代表,近年来因"牛肉"(牛栏坑肉桂)、"马肉"(马头岩肉桂)等名枞的爆火,价格水涨船高。但市场上鱼龙混杂,不少茶商以"外山茶"冒充"正岩茶",用高火掩盖劣质原料,甚至添加香精模拟"岩韵"。
真正的岩茶审评,不靠玄学,而是一套严谨的感官体系。国家级评茶师在盲评时,根本不知道茶叶的产地和价格,仅凭外形、香气、汤色、滋味、叶底5个维度打分。
今天,我们就拆解这5个动作,让你也能像专业审评师一样,一眼看穿岩茶的好坏。

动作1:看外形——条索、色泽、整碎、净度
1. 条索:紧结重实才是好茶
优质岩茶的干茶条索应**紧结、弯曲如蜻蜓头**,手感沉实。若条索粗松、轻飘,可能是原料粗老或工艺不到位。例如:
肉桂:条索细紧,带"青蛙腿"状扭曲。
水仙:因叶片较大,条索稍粗,但仍需匀整。
2. 色泽:油润带"宝光",忌枯暗**
正岩茶因生长环境矿物质丰富,干茶呈**乌褐带砂绿**,表面有蛙皮状白点(揉捻适度标志)。若颜色枯黄、死红,可能是晒青或做青不当。
3. 整碎与净度:断碎≠劣质,但杂质是大忌
传统炭焙岩茶因多次翻动,偶有断碎属正常。但若混入茶梗、黄片或非茶类杂质,则说明筛选不严。
避坑提示:某些茶商故意将茶焙至炭化,伪装"足火老茶",实则叶底硬脆,一捏即碎,健康风险极高。

动作2:闻香气——热嗅、温嗅、冷嗅,三步辨真假
专业审评采用三冲法,每泡香气侧重点不同:
1. 第一泡(1分钟):辨异味
- 正常岩茶应有火香与品种香融合(如肉桂的桂皮香、水仙的兰花香)。
- 若有青草味(做青不足)、焦糊味(焙火过重)、霉味(存储不当),直接淘汰。
2. 第二泡(2分钟):判高低
- 优质茶香气高扬持久,如馥郁的花果蜜香。
- 劣质茶香气短促,或出现"水味"(茶水分层,香不入水)。
3. 第三泡(3分钟):验持久
- 正岩茶耐泡,5泡后仍有余香。
- 添加香精的茶,前两泡香浓,后几泡骤淡。
关键技巧:盖香与杯底香一致,才是"真香";若盖香浓烈但杯底无香,可能是工艺缺陷。

动作3:观汤色——清澈度与颜色变化暗藏玄机
1. 清澈度:浑浊≠高级
岩茶汤色应透亮无悬浮物。若浑浊,可能是:
- 工艺问题(杀青不足、揉捻过度)
- 存储返青(受潮后茶汤变浑)
2. 颜色:火功的镜子
- 轻火:金黄透亮(如新茶黄观音)。
- 中足火:橙黄至橙红(传统工艺主流)。
- 高火:深红偏暗(需警惕炭化茶)。
注意:同一泡茶,若前三冲汤色跳跃过大(如第一泡深红、第二泡浅黄),可能是拼配不当。

动作4:品滋味——"活甘清香"四字诀
专业审评强调5秒含汤,感受舌尖至喉底的层次:
1. 浓度与厚度
- 优质茶:入口浓而不苦,如米汤般稠滑。
- 劣质茶:淡薄如水,或苦涩锁喉。
2. 回甘与岩韵
- 真岩韵:喉韵清凉,似"岩石渗出的矿物质感"。
- 假岩韵:靠高火伪造的"焦糖甜",饮后口干。
3. 耐泡度
- 正岩茶:5泡后滋味平稳下降。
- 外山茶:3泡后茶味断崖式消失。

动作5:验叶底——软亮鲜活才是好茶
审评结束前,将叶底倒入白瓷盘,观察3个细节:
1. 柔软度
- 好茶:叶底**肥厚柔软**,轻压能回弹。
- 劣茶:僵硬、炭化(焙火失误)或糜烂(发酵过度)。
2. 色泽
- 传统工艺:绿叶红镶边(做青适度标志)。
- 现代工艺:因揉捻加重,红边可能不明显,但叶心仍应绿亮。
3. 走水状态
- 叶脉透明:走水均匀(萎凋到位)。
- 叶梗发黑:凉青不足,易带"积水味"。

步骤
优质岩茶特征
劣质岩茶雷区
外形
紧结重实,乌褐带宝光
粗松枯暗,含杂质
香气
花果蜜香持久,冷嗅仍显
青味/焦味/香精味
汤色
橙黄清澈,耐泡不变
浑浊/颜色跳跃大
滋味
浓醇甘活,回甘生津
苦涩麻舌,水味重
叶底
软亮鲜活,绿叶红边
硬脆/炭化/糜烂
掌握这5个动作,下次买茶时,你就能像审评师一样理性判断,不被故事忽悠。记住:真正的岩茶,是工艺与山场的平衡,缺一不可。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