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被‘高杆’忽悠了!学会这招,真假立辨

今天,咱们来聊聊高杆古树茶。

高杆这个词已经遍地都是,稍微在朋友圈一搜,几乎家家有高杆。就好像一夜之间,所有古树都长高了十几米。

高杆到底能不能喝出来?它跟普通古树茶有什么区别?怎么证明我买的茶就是高杆?我相信很多喝易武高杆的茶友都有这样的疑问。

其实这几年我也一直在琢磨这个事,研究下来略有心得,给大家分享一下,希望对你有用。

在树上的时候,高杆很好认:站得笔直,像根电线杆,基本就是高杆。那做成茶之后,怎么分辨呢?

首先,高杆茶汤细滑,水路细腻。

水路细,背后代表的东西很多。就像我们说一个人厉害,那他各方面素质大概率都很到位。茶也一样,如果一个茶水路细腻,就代表着它产区正,树形好,采摘适宜,工艺恰当,这些点缺一不可。

其次,口感厚重

这种厚重体现在压舌感,就像吸果冻一样,顺滑又厚重。口感细腻又厚重就很难得,就像一个人,又胖又灵活一个意思。

能成为高杆,树龄肯定不小。有经验的茶友从厚度就能喝出一个茶的树龄大不大。

树龄大说明生态好,反过生,生态好树龄才长。树龄越大,吸收和积累的营养物质就越多,茶汤的密度自然更高,喝起来也就更厚重。

第三,口感野

野,就是在正常体系的茶里喝不到的那种感觉,很不一样,有野性,没规矩,但有很强的生命力。

这是一个画面感很强,但很难说清楚的事。就像茶汤入口肺里吸入的是山野之气,浓郁的森林气息。

这种野表现在非常强烈的体感。新茶客一般在3泡左右,会出现明显的体感。手心、后背微微发热、打嗝等,喝到5-7泡左右,大部分人都会有明显体感,是一个容易“醉”的野性产区。

再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拿同一个山头的普通古茶树跟它的高杆对冲。

比如用我今天喝的天门山高杆举例。

一开始喝头春高杆的时候,坦白讲,我没觉得比古树惊艳多少,没有更香更甜、也没有觉得更细或者更野。

但喝完高杆再立马泡古树,就发现古树明显跟不上了,每个维度都比高杆弱一点。一对比,差距就出来了。

高杆留韵时间更久、水路更细、汤质更厚更野、穿透力更具表现力。

而且普通古树,一泡茶最好喝的时候也就在8-10泡,之后再泡虽然茶汤质感还在,但味道会变淡,开始掉水。重闷之后,汤色变深、滋味加重、容易出苦涩。

但高杆不一样。同样泡法,它的最佳体验能持续到10-15泡,依然有滋有叶,就算重闷,汤色和滋味也没有太大变化,稳定性很好。

所以,我总结同一片产区高杆和古树最明显的区别就是:高杆的所有体验感要比古树更清晰、更深刻、持续性更长。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