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茶叶从3元到30000元,这对夫妻开了一家茶博馆

初冬的午后,阳光照进昆明雄达茶城三楼“冰岛茶博馆”的窗中。彭亮正向几位茶客仔细介绍着冰岛茶的历史,回头瞥见展柜前站着位白发老者,正踮脚看玻璃罩里的茶山五色土。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茶树也是一样。”党萍快步来到老人身旁,轻声道:“冰岛五寨,每个寨子土壤、空气、海波、日照不同,造就了一山一味,茶的味道也就各有不同。”

这是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在“冰岛茶博馆”遇见的一幕。没有刻意的讲解,没有夸张的营销,彭亮党萍夫妇二人像接待老邻居般,热情地把每个问茶的人迎进茶香里。

彭亮党萍夫妇在“冰岛茶博馆”。赵云梅/摄

以初心串茶史,守牢冰岛茶魂

采访约在“冰岛茶博馆”的一个角落。党萍泡了壶名叫“美人醉”的普洱熟茶,随即打开了话匣子:“亮总在妈妈肚子里时就开始喝茶了,是个地地道道的云南汉子。自从嫁给他,这十几年不知陪他走过了多少个古茶寨。我们共同见证了冰岛老寨的茶叶从3元到3万元1公斤的时代变化。”

彭亮接过话茬:“十几年前的冰岛茶还不知名,慢慢的,越来越多的茶友开始了解香甜的冰岛茶,市场也越来越火。”他拿出一本笔记,“这是我们多年来合作的茶农的记录——老寨的茶树长在五种土壤颜色中,坝歪的茶森林植被非常好,糯伍的茶最早被人们了解……”

党萍在旁补充道:“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我们建‘冰岛茶博馆’、梳理冰岛茶历史,是为了守住冰岛茶的品质根基,要让大家知道,真正的冰岛茶该是什么样子。”

为了这份“该有的样子”,夫妻俩没少尝试。从合作社到县委、县政府的古茶树认养,组织茶农参加科技培训,组织茶友走进源头溯源研学……他们从不拖欠茶农一分钱,也从不辜负茶友的信任。

就这样,夫妻二人在昆明、双江两地奔波,十六年如一日耕耘在他们热爱的土地上。

2024年春,夫妻二人受双江县委、县政府的邀请,负责运营和组织双江“一叶一树一情”古茶树保护认养项目,为了确保茶农收益,他们与67户古茶园主人签下长期合作条约,且当年的收购价以高于市场40%的价格给茶农结算,并邀请岗位科学家,云南农科院、云南大学的专家等教茶农科学养护,开展古茶树保护技术培训,用实际行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以茶桌聚众智,共护古茶根基

“冰岛茶博馆”的“社区茶事议事厅”里,党萍时常招呼几位常来的客人围坐:“今天想请大家出出主意——最近有游客想进古茶园拍照,茶农担心踩坏茶树,你们觉得怎么办?”

“要不搞个‘预约制’?”做文旅的陈姐翻着笔记本,“像博物馆限流那样,每天只放20人,配个向导讲生态。”退休教师王阿姨指着窗外:“上次研学的娃们写了‘保护古茶树’的作文,贴在村口,大人都受了触动。可以让孩子们当‘小监督员’!”

“今年有个研学团,娃们蹲在茶树下捡落叶做标本,茶农阿婆在旁边笑:‘原来我的树能教娃娃认识自然’。”彭亮翻出手机里的照片对记者说,以“茶农、游客、孩子——共建共享古茶园”为主题的“茶桌议事”经常举办,议题从古茶树留养面积到游客行为规范,甚至包括如何帮茶农把茶饼卖得更远。有游客想了解茶饼制作工艺,彭亮便把压饼师傅请进馆里,现场演示。

“以前觉得自己是‘守护者’,现在才明白,守护要靠大家一起。”党萍翻着议事厅的记录本,上面记满了各方建议,“就像泡茶,单靠一个人揉捻,茶味出不来,得大家动手,才能泡出最浓的茶香。”

以科技赋茶韵,让茶香漫世界

下午3点,亲子茶会开始。5岁的小糖攥着小茶勺,把茶叶撒进盖碗:“妈妈,这个茶叶像小月亮!”她妈妈笑着纠正:“这是冰岛古茶树的叶子,长在云里呢。”

拉祜族小姑娘娜姆凑过来:“我知道!我爷爷说,古茶树是他阿公阿祖种的,要一直护着。”党萍蹲下身,把两片茶叶放在她们手心:“所以你们要一起保护它,好不好?”两个孩子用力点头。小糖奶声奶气地说:“我要告诉幼儿园的小朋友,冰岛茶是会呼吸的!”

这样的场景,时常在茶博馆上演。党萍设计的“家庭亲子茶会”“茶果子手作”“冰岛茶山研学”,把茶文化变成了“可触摸的生活”。她打开平板,向记者展示VR茶山漫游的测试画面:“等做好了,哪怕在国外的华人小朋友,戴上眼镜就能‘站’在冰岛老寨的茶树下,听风穿过树叶的声音。”

更让彭亮振奋的是年轻人的加入。“有个‘95后’程序员辞职来帮忙做冰岛茶旅小程序,说‘想让更多人看见,我们的茶不是商品,而是有温度的文化’。”他指着电脑上的“云茶文化海外交流中心”规划图说,“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我们正依托‘巾帼云品’等平台,与海外文化机构共建‘云茶文化海外交流中心’,让中国茶既要‘走出去’更要‘融进去’。”

记者手记

氤氲茶香中品“小家”情“大家”梦

在“冰岛茶博馆”的氤氲茶香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小家”与“大家”的同频共振,更是传统智慧与时代精神的交融互鉴。

在这对夫妻的创业经历里,事业发展的每一步都紧扣时代脉搏——党萍将“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化为“社区茶事议事厅”的构想,彭亮用科技赋能回应“优化提升传统产业”。

这座茶博馆,既是历史的“活态容器”,更是基层治理的“微型实践场”——线上课程传递文化,线下议事凝聚共识,国际交流彰显自信。

他们用行动证明: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大叙事,最终要落在每个家庭脚踏实地的奋斗中。当“做事必求极致”的家风融入公共精神,当“把最好的给别人”的初心对接国家战略,一个个普通“小家”便成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大力量”。

一枚烧饼里的烟火与匠心

见到“宁哥”宁俊虎时,他刚送完青海来的学徒从高铁站返回。24年来,学徒已近两千人,他一直与大家保持着联系。他的公众号和抖音账号里,有许多徒弟学成创业的故事。宁俊虎说,看到徒弟们创业成功是他最欣慰的事。

一枚看似简单的烧饼,背后承载的是中华饮食文化的深厚底蕴。烧饼师傅流传着一句话:“学会打饼子,先看三年火,再和三年面,入门要十年。”好烧饼的背后,是一代代师傅对技艺的反复打磨与执着坚守。

从路边小摊起步到如今成为年销售额超百万元的知名品牌,“宁哥”和“赵姐”在坚守传统烧饼工艺的同时,不断尝试改良与创新,并将自己的经验、心得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每一位求学者。这或许正是传统技艺得以延续的真正意义所在。

在这个美食琳琅满目的时代,他们身上所体现的手艺人的匠心与质朴,不仅打动了众多网友,也唤醒了我们内心深处那一缕熟悉的乡愁。正如一位网友的留言:“烟火氤氲中,他们传递出的不只是舌尖上的美味,更是记忆里那份来自故乡的温暖。”

2026年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运》《农家女》

监制/志飞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