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个茶圈冷知识,爱茶人士必看!

对于爱茶之人来说,品茶不仅是一种享受,更是对茶文化的深度探寻。今天为大家揭开茶圈里鲜为人知的10个冷知识,让你在茶的世界里更上一层楼。

冷知识一:碧螺春曾叫“吓煞人香”

碧螺春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名字优雅动听。但它最初的名字却十分接地气,叫“吓煞人香”。传说在清康熙年间,康熙皇帝南巡到太湖,巡抚宋荦用此茶进献,康熙觉得这个名字太俗,因茶叶卷曲如螺,又产于春季,且采自碧螺峰,便赐名为“碧螺春”。

冷知识二:红茶不是“红叶子”制成

很多人以为红茶是用红色的叶子制作而成,其实不然。红茶属于全发酵茶,是经过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一系列工艺制成。其茶叶在加工过程中发生了以茶多酚酶促氧化为中心的化学反应,鲜叶中的化学成分变化较大,茶多酚减少90%以上,产生了茶黄素、茶红素等新成分,所以干茶和茶汤呈现红色。

冷知识三:安吉白茶其实是绿茶

从名字上看,很多人会以为安吉白茶是白茶的一种,但实际上它属于绿茶。安吉白茶是一种变异的茶树品种,春季发出的嫩叶为白色,在白化期间,叶绿素含量低,氨基酸含量高。随着温度升高,叶片逐渐变绿。它按照绿茶的加工工艺制作而成,所以归类为绿茶。

冷知识四:普洱熟茶的诞生纯属偶然

现在市面上的普洱熟茶,其实是在1973年才正式诞生的。当时为了满足港澳市场对普洱茶快速陈化的需求,昆明茶厂的科研人员在借鉴其他茶类发酵工艺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试验,最终人工控制渥堆发酵条件,加速了普洱茶的陈化过程,从而诞生了普洱熟茶。

冷知识五:茶垢并非越厚越好

很多人认为茶垢越厚,说明茶的品质越好,其实这是一个误区。茶垢是茶叶中的茶多酚与金属元素在空气中发生氧化反应形成的,其中可能含有铅、汞等有害物质。长期不清理茶垢,不仅会影响茶具的美观,还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所以,定期清理茶具上的茶垢是很有必要的。

冷知识六:陈茶不一定都值钱

在茶圈,很多人认为茶越老越值钱。但其实并非所有的茶都适合长期存放,只有部分茶类如普洱茶、黑茶、白茶等在合适的储存条件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品质和口感会有所提升,价值也会增加。而像绿茶、黄茶等不发酵或轻发酵茶,一般以新鲜为好,存放时间过长,茶叶的香气和口感会大打折扣,价值也不会提高。

冷知识七:茶毫多不一定代表茶叶等级高

茶毫是茶叶表面的细小绒毛,很多人以为茶毫越多,茶叶的等级就越高,实际上茶毫的多少与茶叶的品种生长环境等因素有关,有些茶叶品种本身茶毫就比较多,而有些则相对较少,而且茶毫的多少并不是衡量茶叶品质的唯一标准,茶叶香气、滋味,汤色等也是重要的评判指标。

冷知识八:泡茶水温并非越高越好

不同茶类对水温的要求不同。一般来说,像绿茶等嫩度较高的茶叶,水温不宜过高,80度-85度为宜,这样可以避免茶叶中的营养成分被破坏,同时也能保持茶叶的鲜嫩口感。而黑茶、普洱茶等需要用沸水冲泡,才能充分激发茶叶的香气和滋味。

冷知识九:茶与牛奶搭配会影响营养吸收

很多人喜欢在茶中加入牛奶,认为这样口感更好。然而,有研究表明,茶中的儿茶素会与牛奶中的酪蛋白结合,形成不易被人体吸收的物质,从而降低了茶的保健功效。不过,这一观点也存在一定争议,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是否搭配饮用。

冷知识十:茶的名字不一定与产地有关

有些茶的名字容易让人误以为它的产地就是名字所指的地方。比如君山银针,很多人以为它产自湖南岳阳的君山,但实际上君山银针的原料主要来自周边地区,只是在君山进行加工和精制。还有西湖龙井,虽然名字与杭州西湖有关,但现在符合西湖龙井标准的茶叶产地范围已经扩大到了杭州的多个区域。

了解了这些茶圈冷知识,相信你对茶会有更深入的认识。在今后的品茶过程中,不妨多留意这些细节,让自己的品茶体验更加丰富和有趣。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