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
看着街边的梧桐叶落了满地,就知道立秋来了。
早晚依稀可感的凉意,也在预示着,这夏天就快熬过去了。
抬头望天,飘着薄云的天空好像都显得高远晴朗起来。
难怪刘禹锡会写下“我言秋日胜春朝”,眼下这天朗气清的模样,还真能和春朝比上一比。

不过,日历虽然翻到了立秋,但正午暑热却并未消散多少,空气中还平添了几分干燥。
闺蜜的鼻子很灵,最近总在抱怨鼻腔干得难受。
季节交替,我们的身体感受和生活节奏也会顺时而变。
于茶客而言,一年四季不离手的那一泡茶,自然也会有所调整。
立秋之后,喝什么茶、怎么喝茶,也有一派讲究。
按照村姑陈的经验来喝,整个秋天都能舒舒服服。

《2》
夏秋之交,暑热未消,燥气也跟着升起,这个时节喝茶,既要化解残留的暑气,也要为日夜温差做准备。
这种情况下,只需白茶一类,便能兼顾。
当年采制的新白茶,是去燥降火的好选择。
新白茶中适量的茶多酚,具有良好的清热作用。
午后闷热未退时,泡上一杯清冽鲜爽的新白茶,当那股来自山间的植物气息冲进鼻腔,清甜甘润的滋味滑下咽喉,体内的燥热便一下子消去大半,整个人也跟着清爽起来。
要是吃了点烧烤、火锅等易上火的食物,喝点新白茶,尤其是当年的高山银针,清心降火、解腻消食的效果更显著。
初秋后空气湿度下降,干燥感明显,新白茶清润的茶汤,与其体内丰富的茶氨酸,也能带来生津润燥的作用,缓解咽喉不适。

除了燥热之外,秋日临近,日夜的温差也在逐渐拉大,尤其是雨后或者傍晚清晨。
如果不多注意身体,很容易着凉,出现鼻塞、头晕、怕冷等症状。
这时候,性质温和的老白茶,就是极好的“家庭茶医生”。
泡上一杯热腾腾的老白茶喝下,暖意从胃里升起,传递至全身各处,能有效驱寒,缓解不适。
不仅如此,经过多年陈化的老白茶,还具有一定的药性。
它的刺激性物质含量大大降低,黄酮类抗氧化物质的含量提升,对人体颇有裨益。
虽然不能完全将老白茶当做药来喝,但在提升免疫力、预防初秋的小毛病等方面,老白茶还是很在行的。

《3》
入秋之后,泡茶方式也可以有所变化。
主流的泡茶方式,依旧是盖碗冲泡。
毕竟盖碗冲泡始终是品鉴茶叶真味、感受茶汤层次变化的最佳手段。
尤其在天高云淡、心绪宁静的秋天,用心仪的盖碗泡上一杯好茶,更能体会其中的妙处。
110毫升的盖碗,投干茶5克后注入沸水,然后迅速合盖出汤,一杯香清甘活的茶汤就泡好了。
分杯后小口啜饮,茶汤在口腔中荡漾,无论是新白茶的鲜爽、老白茶的醇厚,还是茶味的各种层次,都能被感知。

另外,觉得夏天煮茶太热的茶友,也可以在这个时节把煮茶提上日程了。
对于有年份的老白茶,煮饮在秋冬季节分外适宜。
准备一只玻璃煮茶壶,先烧开300毫升的沸水,再投入1.5-2.5克的干茶沸煮片刻,晾凉茶汤后即可享用。
水汽氤氲,茶香弥漫,在室内煮茶,整个房间都是香的。
抿一口茶汤,只觉滋味醇厚饱满,茶内质被激发得淋漓尽致,这正是煮茶的功劳。
煮茶操作简单,尤其适合朋友小聚,阳台上微风一吹、老白茶一喝,别提多惬意了。
夏天犹豫着没煮的茶,如今可以尽情煮起来了。

《4》
秋高气爽时,也是一年中最适合户外活动的时候。
清晨或傍晚时,阳光不再灼热,微风送爽,无论是漫步在公园,或是登高远眺,若有茶相伴,更是闲适加倍。
户外喝茶,讲究方便,推荐使用带滤网的保温杯泡茶。
出门前往里灌满开水,再随身带一片2.5克的饼干茶。
要喝茶的时候,直接打开保温杯投茶即可。

保温性能好的保温杯,温度不会降低多少,对茶味的影响不大。
更省事一点的,直接在家把茶泡好,倒进保温杯中,在外拧开盖子就能喝。
如果条件允许,又有闲情雅致,还能带上露营装备来一场户外煮茶。
找一处风景宜人的地方,支起小桌小凳,看着炉火舔舐壶底,听着茶水咕嘟作响,再感受着随秋分弥散的茶香。
这份自然的野趣,是室内饮茶无法替代的新奇体验。

《5》
用新白茶抚平剩下的一点暑热,用老白茶抵御初秋的微凉,面对不同的时节,白茶总能应对得当。
秋天喝白茶,尤其是内质丰厚的高山白茶,入口便能感受到“润”。
汤水晶莹,浆感稠滑,饮后生津回甘。
一杯茶下肚,竟比那小吊梨汤更润几分。
天干物燥的秋季,正需要这样清润的角色,给身体补充水分,去一去燥气。
往后秋意渐浓,凉意渐深,若还不懂得如何休养生息,怕是会被骤起的秋风弄得措手不及。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