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 啃老师 啃老师陪你喝一杯 北京
上个月我参加了麦卡伦harmony的新品品鉴会,一向以“跨界新风味”为主打的该系列,这次将灵感锁定在“广东凤凰山珍惜茶种——凤凰单丛·蜜兰香”中,得到臻味不凡系列的第五版限定之作——
极具东方韵味的“茶元素”,让老牌儿洋酒拥有了独一无二的“中国味”。

而这并不是“茶香”与“酒香”的第一次碰撞,前段时间咱“国威之光”崃州的2025新品酒款当中,同样有一支颇具茶韵的「崃州甄选」。
通过多国多桶融合的神奇操作,最后竟得到了一缕类似于“中国岩茶”的幽幽暗香,有了茶的托底,整个味型表现都得到了提升,实在是妙不可言。

当威士忌与我们的本土生活越来越贴近,中国最具特色的“茶文化”,对其的影响必定也会越来越深远。
就比如帝亚吉欧集团投产的「云拓」酒厂,落地在云南大理,坐拥全国最优质的普洱等茶叶资源,你能不期待他们搞出几支茶香威士忌吗?

“茶”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那才真的称得上“男女老少都咸宜”;尤其是最近几年,东方树叶和各种各样的纯茶奶茶风靡,茶的味道越来越深入人心,不好好研究研究、可就赶不上酒水饮料的新潮流了
并且茶是起源于咱们中国的,考古发现表明,至少在3000年前我们就有饮茶习惯了!如果你也和我一样,年纪到了、中式血脉觉醒了、开始想要认真学学咋泡茶了,那接下来的50条关于“茶”的入门基础知识,就非常适合我们这些“初学者”了。
来吧,速成一下。


常见的茶叶怎么分类?
茶叶依据其“发酵程度”,主要分为六大类:
发酵是指茶叶在制作过程中,经过氧化反应,产生独特风味的过程。
1.绿茶【不发酵茶】:0%发酵
“杀青”保留鲜叶天然物质,特点为“清汤绿叶”。代表茶种有:龙井、碧螺春等。
2.白茶【微发酵茶】:5-10%发酵
制作工艺简单、自然萎凋和干燥;清新鲜爽,入口甘甜回甘,无苦涩感。代表茶种有:白毫银针、白牡丹等。
3.黄茶【轻发酵茶】:10-20%发酵
独特的杀青后“闷黄”工艺,叶绿素降解率高,新香气物质丰富,特色在于"黄汤黄叶"。代表茶种有君山银针、蒙顶黄芽等。
4.青茶,即乌龙茶【半发酵茶】:30-70%发酵
强调“做青”环节,通过摇青使茶叶边缘氧化,形成“绿叶红镶边”的特征。兼具发酵和不发酵的优点,有“中庸之茶”称号。代表茶种有铁观音、大红袍等。
5.红茶【全发酵茶】:80-90%发酵
氧化充分,经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制成,干茶色泽乌润,冲泡后汤色红艳明亮,叶底呈红褐色。代表茶种有祁门红茶、正山小种等。
6.黑茶【后发酵茶】:85-100%发酵
渥堆促使微生物参与陈化发酵,使得干茶色泽呈黑褐色或油黑色,条索粗壮紧结,冲泡后汤色橙黄至红浓明亮,陈年老茶更能色如琥珀。代表茶种有普洱熟茶、六堡茶等。
7.再加工茶
以上六大基本茶类为原料,经窨制、蒸压、萃取等工艺制成的茶叶品类,包含花茶、紧压茶、速溶茶、果味茶及药用保健茶等。一般通过吸附花香果香、压制成型或提取浓缩等方式改变茶叶形态与风味。


关于“茶”的一目了然小知识
8.“所有茶都是一种‘茶’”:
①所有茶类都来自同一种茶树
差别只在于加工工艺和发酵程度
②但茶树分大叶种与小叶种:
大叶种主要产在云南,叶片面积>28cm²(特大叶种可达60cm²以上),茶多酚含量高,滋味浓厚耐泡,适制普洱茶等发酵茶
小叶种多见于福建、浙江,叶片面积<28cm²,氨基酸含量高,香气高扬鲜爽,适制绿茶、白茶等不/微发酵茶
9.“茶树”小百科
①属山茶科,是常绿灌木或小乔木
学名“Camellia sinensis”,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
②种植地形
山地、丘陵、平地、盆地都可生长,大多是在丘陵和山地。茶原始分布于中国西南地区,现今栽培范围,北起山东省的胶东半岛,南至海南岛;西起西藏自治区的东南部,东至台湾省
③种植土壤
一般以砂质壤土为佳,疏松的土壤通气和排水性能良好,能使茶树根系发达,枝叶繁茂;并且茶树对土壤的酸碱度很敏感,以pH值4.0-6.5为适宜
④种植温度
适宜茶经济栽培的温度,在年平均13℃以上;需水量要求年降雨量在1000毫米以上
10.茶树怎么采?摘哪儿最合适
①芽头
也叫“茶芽”、“新芽”,最鲜嫩,常用于高级茶(如银针、龙井明前茶)
②一芽一叶
即“芽头配一片嫩叶”,常见于使用优质原料的绿茶、红茶
③一芽二叶
“芽头配两片嫩叶”,是最常见、兼顾品质与产量的采摘标准
④嫩梢
含“芽和数片嫩叶”,多用于乌龙茶和部分红茶
⑤壮叶
质地较厚、老成的成熟叶,茶多酚含量高,但口感偏苦涩,常用于普洱、黑茶
⑥芽毫
茶芽上的细小绒毛,冲泡后常见于汤面,体现茶叶嫩度与等级。比较出名的即“白毫”,在白茶、银针类茶叶中尤为明显
⑦老叶
仅为少量利用,一般不直接制优质茶,在黑茶、花茶等茶类中会用到
⑧嫩茎
某些茶类中会使用少量茶茎,如白茶、乌龙茶等,可增加甜润度
⑨茶籽(特殊利用)
不能制茶,但茶树的果实“茶籽”可榨茶油,食用或药用
⑩茶花(非主流饮用)
茶树花不是主要采制对象,但也可入茶或药,口感清甜

11.茶叶采收后的主要处理方法:
①鲜叶摊放(萎凋)
将采下的新鲜茶叶摊开,使其水分适度散失、叶片柔软
②杀青
通过高温炒、蒸、烘,迅速钝化酶活性,阻止茶多酚继续氧化
③揉捻
机械或手工揉搓,形成条索状外形,使茶叶细胞破碎、茶汁外溢
④发酵(氧化)
适宜温湿度下让茶多酚氧化,产生红色素和独特香气
⑤干燥(烘焙/晒干)
通过烘焙、烘干或日晒去除多余水分,固定茶叶品质,利于保存
⑥渥堆(后发酵)
将茶叶堆放在湿热条件下,微生物作用使其转化出独特陈香
12.茶叶的烘焙程度:
①轻焙火(偏清新花香,鲜甜)
②中焙火(成熟蜜果香,圆润)
③重焙火(木质香、焙火香,醇厚)
13.茶叶的成分组成:
①茶叶核心成分是茶多酚
虽让茶生涩,但赋予了其抗氧化功能
②茶叶咖啡因含量约为咖啡一半
但与茶多酚结合,提神作用相对更温和、持久
③茶叶富含氨基酸
尤其是茶氨酸,能让茶叶味道鲜爽回甘;并且茶叶越嫩,氨基酸含量越高,因此春茶往往更具如此特点。
④茶叶的香气物质超过700种
包括醇类、酮类、醛类等,是茶叶自身“花香”、“果香”的来源

14.纯料茶&拼配茶
强调产地单一性的“纯料茶”(如单株普洱、单丛茶等)能体现独属该茶类的特色;混合不同品类的“拼配茶”追求各风味指标的平衡、层次丰富,适合所有人饮用
15.常见的茶叶拼配方式
①红茶拼配:
最典型的有“英式早餐茶”(English Breakfast Tea),常用阿萨姆 锡兰 肯尼亚拼配;以及伯爵茶(Earl Grey),是在红茶拼配的基础上添加佛手柑香精
②乌龙拼配:
不同焙火程度、不同产区拼在一起,形成独特“岩韵”或香型
③花茶拼配:
多以绿茶、白茶为基底,拼入干燥茉莉、玫瑰、桂花等风味
④袋泡茶拼配:
常用多个产地国的原料大比例拼配,保证大量生产时口感一致

16.常见茶叶产国的特点:
①中国茶(风味多样、重在“清鲜、韵味、醇厚”)
②印度茶(浓烈带果香、适合调饮)
③肯尼亚茶(红茶为主,带麦芽/土壤香)
④斯里兰卡茶(锡兰红茶最出名,花果香)
⑤日本茶(主产绿茶,自带鲜醇甘甜,或特殊苦味)
⑥阿根廷茶(以马黛茶为主,重在功能和调饮)
17.中国六大常见茶类的分级依据和方式:
①绿茶按采摘时间、嫩度、外形等
分为特级至五级;以及西湖龙井又有明前茶>雨前茶的特殊分级
②红茶按叶片大小、完整度、工艺等,、
依照国际OP体系分级
③白茶按芽叶比例、原料嫩度等“由嫩到老”分级
银针>白牡丹>寿眉
④乌龙茶按工艺火候、叶质、外形匀整度等
分为特级、一级、二级,部分还用“清香型/浓香型”来细分
⑤黄茶按嫩度、工艺火候、叶片大小
分为特级、一级、二级,部分追求“芽头”为上品
⑥黑茶按原料粗细、陈化程度、压制形态等
分为特级、一级、二级至十级;其中普洱还分宫廷>特级>一级…


想在家里摆个茶台,需要买什么?
18.茶壶 / 盖碗
①紫砂壶、瓷壶、玻璃壶等,用于冲泡
②盖碗(三才杯:碗、盖、托)操作灵活,是现代人常用的泡茶器具
③公道杯,可将茶壶中冲泡好的茶汤全部倒进此杯,能保证喝到浓度基本一致的茶汤,又称“茶海”
19.茶杯
①品茗杯:小口杯,便于闻香、品味
②闻香杯:细长形,用于先嗅香气
③茶盏/茶碗:可用来直接饮茶
20.茶荷
控制置茶量的器皿,能用作盛放干茶叶、欣赏茶叶之美
21.茶滤
过滤茶汤,避免茶渣入口
22.“茶道六君子”(茶艺六用)
茶筒:盛放茶艺用品的器皿茶器筒
茶匙:又称“茶扒”,挖取泡过的茶壶内泡过的茶叶
茶漏:置茶时放在壶口上,以导茶入壶,防止茶叶掉落壶外。
茶则:量取茶叶、盛茶入壶,确保投茶量准确
茶夹:将茶渣从壶中挟出;也常有人拿它来夹着茶杯洗杯,防烫又卫生。
茶针(茶通):疏通茶壶的内网,避免茶渣阻塞
23.茶盘/茶船
承接“洗茶”时溢出的茶水,能保持原有桌面干净
24.茶刀
用于撬取饼茶、砖茶、沱茶等紧压茶的工具
25.茶宠
喝茶之人的“宠物”,是观赏性茶具,一般是具有祥瑞寓意的形象,比如貔貅、金蝉等


茶怎么泡,更好喝?
25.水果然是“生命之源”:
①水质优先
使用软水、山泉水、纯净水等冲泡,更能还原茶味
②水温匹配
每种茶类有自己的适配水温,比如绿茶80℃,红茶 95℃,乌龙沸水冲泡
26.先给茶杯扒层皮:
拿热水烫杯子之后再倒茶,能更好地激发茶香
27.掌握投茶量,泡出“黄金比”:
1g茶叶配50ml水,1:50-1:60最合适,也就是一杯茶大概投3-5g比较适宜
32.倒水的时候手抬高点儿:
冲泡茶叶需高提水壶,水自高点下注,使茶叶在壶内翻滚散开,以更充分泡出茶味,俗称“高冲”。
28.算准浸泡时间:
第一泡要“快出水”,大概在10–20秒,之后每一泡可逐步延长
29.建议把茶叶“先润再泡”:
除了干净的红茶不用洗茶之外,其他茶类都建议洗茶。尤其是普洱、乌龙,洗完更出味

30.记住“少闷多出水”:
不要长时间泡着,否则会苦涩
31.泡的次数可有讲究:
①未发酵或轻发酵茶,通常冲泡2-3次,耐泡度较低,后续茶汤滋味和营养成分显著下降
②半发酵或全发酵茶,可冲泡4-6次,优质茶叶如铁观音、大红袍等可达5-8次
③后发酵茶耐泡度最高,可冲泡8-10次,尤其老茶或紧压茶内质释放缓慢,多泡几次更趋向完美
④一般第一泡茶汤与第二泡茶汤在茶盅内混合,效果更佳;第三泡茶汤与第四泡茶汤混合,以此类推
32.边泡边记边琢磨:
每次冲泡尝试不同水温、时间,找出自己喜欢的口感


做文明人、喝文明茶
喝茶的品鉴与礼仪
33. 品茶顺序:
观色、闻香、品味、回味
34.夸赞茶风味的描述词语有:
①香气类型有花香、果香、蜜香、陈香等
②滋味评价有鲜爽、醇厚、甘甜、滑顺等
35. 斟茶七分满
寓意“留客三分情”,倒酒爱倒到溢出来的朋友们,收手吧!
36. 叩指礼
他人斟茶时,手指轻叩桌面表示感谢
37. 品茶时,小嘴巴,闭起来
在品茗鉴赏茶道艺术的时候,勿大声喧哗,应保持环境清雅


关于茶叶的“冷知识”
38. 最早的茶叶可能是“嚼着吃”的
考古发现,古人最早不是泡茶,而是像嚼槟榔一样咀嚼茶叶
39.英国人最爱喝的“英式红茶”,跟自己国家一点儿关系没有
英国本土不产茶,他们喝的“英式红茶”其实大多来自印度、斯里兰卡和非洲
40.“工夫”和“功夫”,不是“kung fu”!
工夫茶和功夫茶并非同音不同字的通用写法,差别其实很大!它们的核心区别在于:工夫茶指代茶叶或茶艺,强调制作过程的耗时与精细;功夫茶则专指一种讲究技巧的泡茶技法,注重冲泡时的技艺与仪式感
41.世界第一包袋泡茶,是“懒人”的伟大发明
1908年,美国商人寄茶样时都会使用小丝袋包装,有客户懒得拆、直接泡水喝了,袋泡茶从此诞生
42.喝茶也能搞“拉花”?
中国宋代流行“斗茶”,比拼谁能在茶汤表面打出更持久、均匀的白色泡沫,并在表面“画花纹”,比咖啡拉花的历史可久远多了、
43.世界上最大的“喝茶国”,不是咱们?
论消费量,虽然是中国最大,但说起“人均喝茶量”,土耳其和英国可比中国多多了
44.茶树才不是“绿化带”
平常看到的、小团小团的“灌木形茶树”是经过精心修剪的,野生古茶树能到达十几米,需要爬树采摘;云南的古树茶王,树龄约3200年,也能采摘制茶


茶怎么喝最养生?
45.要喝合适的茶:
①容易上火、热性体质的
推荐性寒的绿茶和性凉的白茶,能清热解暑去火,适合容易咽干喉燥、还爱长痘的人改善燥热体质,但脾胃虚寒者不宜多喝
②手脚冰凉、虚寒体质的
推荐性温的红茶和黑茶,可驱散寒气,暖胃护体,适合体质虚寒的女性、男性及老年人
③爱吃油腻饮食的高脂人群和熬夜人士
推荐性平的乌龙茶,能助消化、降脂解腻;还能缓解熬夜疲劳,有提神醒脑的效果
④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三高人群”
推荐喝性温和的黑茶或是性凉的白茶,有助于调节血脂、降压
⑤女性经期
推荐喝红茶来温暖中枢躯干,或是喝玫瑰花茶,能起到调气血、缓解手脚冰凉的作用,并可有效舒缓情绪
⑥日常养生
推荐喝陈年的白茶或黑茶,既能温和助消化,又平和温润,适合长期饮用
46.要喝温度适宜的茶水
放凉至50–60℃饮用为佳,避免过烫伤食道
47.要喝浓淡适中的茶水
茶叶用量一般每杯3–5克,不宜过浓,以免伤胃和影响睡眠
48.要喝时间讲究的茶水:
餐前不空腹喝茶;餐后半小时喝茶有助消化;睡前2小时避免饮浓茶,防止失眠
49.要喝正确份量的茶水:
少量多次饮用才算喝对了茶,保持水分与茶多酚的平衡吸收
50.要喝保存得当的茶:
不论哪种茶叶,储存原则重在避光、防潮、密封、防异味。别以为茶跟酒一样没保质期啊,这俩存不好、再贵也完蛋!

50个关于“茶”的基础知识先分享到这里了。
茶作为起源于中国的“世界三大饮料”,是咱们最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融入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并且还是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压轴位,不有点儿基本知识储备哪能行!
今天只是触摸到了一点点皮毛,如果有哪处纰漏,欢迎大家在评论区指正

或是还有哪处需要啃再扒扒、讲得多一些,都可以互动起来。期待和大家一起越喝越长寿、越喝越有品!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